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脑梗死是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很高的常见病,是引起疾病死亡的一大原因,目前缺乏很好的治疗方法,仅仅溶栓治疗有可能较大幅度地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国际上针对溶栓特别是静脉溶栓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在影响静脉溶栓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因素方面存在诸多争议。
目的:明确中国人群静脉溶栓治疗特别是溶栓时间窗扩大到6小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影响静脉溶栓预后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6年8月上海地区152例溶栓病人的数据,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溶栓的时间窗、入院前及溶栓前血压、rt—PA使用剂量、溶栓前的影像学资料、溶栓前后及溶栓后24小时的NIHSS、TOAST分型、溶栓后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溶栓后3个月的NIHSS、mRS及BI等数据,并以NINDS研究的安慰剂对照组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近期有效性指标是NIHSS减分4分以上或NIHSS减为0分,远期预后指标包括3个月随访的BI为95分或100分,NIHSS及mRS在1分及以下。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的差别,采用二分类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影响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因素。
结果:6小时内溶栓治疗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的预后,溶栓后24小时治疗组NIHSS即得到改善的患者达到61.2%,高于对照组的39.1%(p=0.001);溶栓治疗同样可改善患者溶栓后3个月的NIHSS、mRS及BI(p<0.05)。单因素分析影响溶栓有效性的因素包括溶栓前的NIHSS≥20分、溶栓后即刻及溶栓后24小时的NIHSS改善率少、患者所属的TOAST分型、溶栓前头颅CT提示脑梗死、症状性颅内出血等,但是多元回归后发现溶栓后即刻及24小时NIHSS改善情况、溶栓前的影像学改变对预后有影响。另外溶栓可增加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但是不增加患者的总体死亡率。单因素分析影响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的因素包括年龄、TOAST分型及溶栓后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但是多因素分析后仅有TOAST分型与SICH的发生相关,认为心源性栓塞发生SICH的危险性要高于其他类别的卒中(p=0.000)。
结论:6小时内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相对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溶栓后即刻及24小时症状改善越多,溶栓后3个月预后越好,心源性栓塞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危险较高,在选择溶栓病人时需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