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伴随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原经济区处于国家城镇化战略格局的交汇点,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中部崛起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有力参考借鉴,是联结东部与西部的纽带。国家先后从国家级和区域级提出多项发展战略旨在推动中原经济区社会经济高效协调发展。空间结构优化是区域和谐共生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是城市地理学长期深入剖析的热点问题,因此,研究中原经济区城市网络时空格局演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在梳理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时空演变视角切入,选取2000、2005、2010、2014年四个时间节点,依据对城市网络的理解,构建包括城市规模、城市经济、城市发展、城市生活和城市生态的城市网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包括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城市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于复杂网络模型、城市流强度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等方法,运用Arcgis、Ucinet、Photoshop、CAD等软件,从城市网络、城市节点、城市流、交通可达性四个方面分析中原经济区城市网络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剖析其演变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原经济区城市网络多中心发展模式及优化发展路径。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城市网络时空格局演变特征:(1)整体演进特征:中原经济区整体联系趋于紧密,基本形成辐射与反馈的交互式发展环境。区内形成以郑州为核心,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沿京广-陇海十字交叉轴带的网络联系密切区域。城市网络以辐射扩散为主,集聚趋势不太明显,辐射与集聚能力均在增强,。凝聚子群小团体特征明显,形成东、南、西、北四大较稳定子群,发育较均匀。(2)节点结构特征:中原经济区城市网络的核心城市呈现出以郑州为中心,沿京广、陇海、西北-东南三条分布线的“*”状分布格局。程度中心度两极差异增大,中间中心度差异减小。经济区强辐射带动城市数量偏少,郑州辐射极核地位不变,区域内邯郸、洛阳等次一级辐射中心正在形成。(3)城市流演变特征:中原经济区总体外向服务能力偏弱,时空差异在拉大。经济区郑州-洛阳-新乡稳定高值区不变,低值区域由连片状分布演变为临近城市组团与点状零散分布共存的特征。空间格局以郑州为极核、以洛阳为副核,自西北-东南方向呈现“中间高、两端低”圈层式向外梯度递减特征。制造业,建筑业,教育文化广播业所占比重持续较高,金融业、房地产业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他部门均存在不同程度波动。(4)交通可达性特征:中原经济区公路网络建设发展优良,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基本一致。公路可达性和铁路可达性均以郑州和开封为中心,公路可达性空间格局呈圈层式梯度递减,铁路可达性在南、北方向出现两个明显“波峰”,且京广-陇海沿线的城市可达性水平高于其他地区。(2)城市网络演变机理剖析:城市综合实力是影响城市网络时空格局演变的根源。城市规模影响城市网络等级体系,生态环境影响城市网络发展质量,城市生活与发展影响城市网络服务能力,产业结构影响城市网络时空联系方式,交通可达性影响城市网络空间畅通,政策制度影响城市网络发展外在环境。(3)中原经济区空间发展模式与路径:通过对典型城市网络发展模式梳理,认为中原经济区城市网络应采用多中心网络发展模式。经济区以郑汴都市区为极核,以洛阳为副核,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发展区,以“米字型”交通线为发展轴线,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实施圈层推进与分区域网络式相结合的组织方式。据此提出相应的优化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