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特征线索在客体保持中的作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349408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动态的视觉环境中,人们观察的对象(视觉客体)常常处于运动或者变化之中。因此,人的视觉系统必须适应这种环境特点,保证客体表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以维持稳定的视觉意识。人的这种视觉功能被称为“客体保持(object persistence)”。客体档案理论(object file theory)是客体保持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由Kahneman, Treisman和Gibbs(1992)创立。客体档案理论认为,时空信息是保持运动客体的连续性表征的唯一线索,而客体的表面特征信息则在客体保持中不发挥作用。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具有不同表面特征的客体在预览后消失,间隔1秒后又在其它位置重新出现,那么观察者无法根据表面特征的一致性将消失前后的客体一一对应起来,从而推出表面特征线索无助于客体保持的结论(Mitroff & Alvarez,2007)。但是该研究引入了“时空不连续”的线索,其对客体保持的负面作用可能抵消了特征一致性在客体保持中的作用。因此,分离出表面特征线索在客体保持中的作用的关键是设计一种使时空线索模糊化的视觉场景。为此,本研究设计出一种新颖的隧道刺激,从左、右入口进入的客体随机地从上、下出口移出,使得被试无法根据时空线索来建立客体的对应关系,而只能通过表面特征线索来完成这一加工。在此设计的基础上,本研究总共完成了两个系列的实验,每个系列由四个实验组成。在系列研究一中,上述的隧道刺激用于分别检验颜色(实验一)、形状(实验二)和拓扑性质(实验三)三种特征维度上的特征一致性对客体保持的作用。结果均发现了客体预览利化效应显著,说明在时空线索不明确的条件下,仅凭表面特征线索就能完成客体保持加工。实验四更进一步检验了多维度特征线索的作用,也得到了显著的效应,并且其效应量比单维度的特征一致性线索条件更大。系列研究二对隧道刺激做出了修改,形成了出口与入口的一一对应关系,这就使时空线索明确化。实验五证明在这种实验条件下,时空线索能实现客体保持,为之后的实验奠定了基础。实验六发现当时空线索与表面特征线索保持一致时,对客体保持能产生叠加效应,即在客体预览利化效应中产生更大的效应量。实验七和实验八则探讨了当两种线索产生冲突时,是否存在其中一种线索在客体保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结果发现并非如此,两种线索能相对独立地发挥作用。本研究首次系统证明了客体的表面特征线索能独立地促成客体保持,对于原有的客体档案理论起到了一定的修正作用。同时,本研究设计的特殊的隧道刺激为平衡和控制客体运动中的时空线索创立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可应用于今后的相关研究之中。
其他文献
目的对Coulter LH755血细胞分析仪的形态学示警信息指导血细胞分析后血涂片复检的价值进行评估,为制定血涂片复检规则提供依据。方法 1364例患者标本分为初诊和复诊组,同时进
当前,我国民办独立学院获得飞速发展,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与心理特点应备受关注,因此,辅导员工作应积极适应独立学院发展所带来的学生思想和心理的新特点,加强自身素质、提高
作为我国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重大文物遗址是构成我国悠悠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文明的主要载体,也是我国文明高度发达的历史见证,其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产生
目的: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多种细胞事件及多种病理过程,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异常是细胞癌变的主要原因之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及其
在我国公安行政处罚案件指的是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其他涉及行政处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对违法行为人进行的行政
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尤其是就业难的原因分析,深入研究找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众所周知,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2011年,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突飞猛
生物技术作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化工、医药卫生、农林牧渔、轻工食品、能源和环境等行业和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工程的
目的本研究应用血清人附睾蛋白4(HE4)与糖类蛋白125(CA125)联合检测并结合卵巢癌恶性风险模型(ROMA法则)对拟行手术的盆腔包块患者进行卵巢癌恶性风险评估,并探讨其应用价值
谷氨酰胺转胺酶(EC 2.3.2.13,简称TGase)是一种可以催化转酰基反应,从而导致蛋白质(或多肽)之间发生共价交联的酶。目前,TGase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医药工业、纺织工业、皮革
<正>不育症主要指正常育龄夫妇婚后有正常性生活,在1年或更长时间,不避孕,也未生育。已有研究证明全球10%~15%的育龄夫妇有生殖障碍,男方因素约占40%[1],男性不育不是一种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