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与翻译实践——兼谈《骆驼祥子》英译本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girl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翻译理论,尤其是涉及文学作品的翻译理论,一向是大家争论的焦点。在翻译中处理特殊语言或文化现象对该采用何种策略一直是令译者左右为难的问题。法国学者斯博伯和英国学者威尔逊于1986年率先提出关联理论,从此该理论得到不断完善并被应用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翻译也不例外。作为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基础,关联理论对翻译现象有着极强的解释力。  根据这一理论,翻译是一种交际,翻译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译文与原文的最佳关联,最佳关联规则能够使原语交际者的意图与译语受众的期望相符合。翻译在本质上是一个双重明示-推理交际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同时扮演了读者和交际者两个角色。翻译的过程就是推理和寻找关联的过程,而翻译的目的就是使译文在译入语读者中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即译入语读者能找到译文与认知环境间的最佳关联。  威尔逊的学生,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是应用关联理论进行翻译研究的第一人。但是,格特只是致力于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解释翻译的性质,极少甚至没有使用翻译实例。本文从关联理论出发,研究关联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性,分别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对老舍先生作品《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着重分析译者在处理特殊语言或文化现象时所采用的不同策略。  本文得出的结论是,翻译策略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译者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的正确评估。翻译方法及策略应不拘一格,只要能在当时的交际语境中有效地传达原文意图,能够在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中产生最大关联,任何方法都是可行的。因此,关联理论从一个新的角度阐释了翻译活动的本质,并强调了译者的重要地位。  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评析《骆驼祥子》的英译本,意在提升译者在翻译具有浓厚中国语言和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过程中运用关联理论的意识。同时,本文作者希望文中进行的论述能对译者的翻译实践有所启发和帮助。
其他文献
本文遵循隐喻(文本的实体)与文化(文本的内涵)的关系,运用文化隐喻批评理论,分析了兰斯顿·休斯的自传《大海》里所透视出的丰富的文化意象。人类文明总是在一种困境中挣扎,
二十世纪,可敬又可怖;这个复杂的大世纪既见证了史无前例的科技飞跃,“美好时代”人们的幸福满足;更随即目睹了狂热嚣张的法西斯与共产极权主义,涂炭生灵直至“杀死上帝”的世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