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城镇人口增加,城市数量都有明显增多,城镇化率也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6年的57.35%。这一发展成果,被国际社会看作中国发展的奇迹之一。随着城镇化趋势的加速,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也跟随着主流进入城市务工生活,为城市发展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在北疆美丽的城市呼和浩特市,内蒙古东西部地区农牧区为了生计或陪读等等原因进城务工的农牧民逐渐增多,为首府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目前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例如,进城务工农牧民居住问题、工作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等等社会适应问题和矛盾逐渐出现了。若要让他们快速适应新的环境要从社会角度、政策角度均给予支持与帮扶。宏观上要明确城镇化发展目标正确方向,强调“这样一个十分关键的路口”“正确的方向就是新型城镇化”。在现实生活中要保障好农民工的基本权益,杜绝代际贫困传递,保障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素质,以便更快融入城市生活。要特别重视农民工职业培训和素质的提高,为城镇化发展持续提供高素质的“人口红利”。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社会工作者通过对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的调研和在各方的帮助支持下进行个案介入工作,本着解决进城务工农牧民子女社会适应问题,主要以个案工作为主,结合社区工作和小组工作等形式,在专业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进行了介入。针对进城务工农牧民子女的社会适应问题,笔者通过国内外文献的对比及民族地区之间的对比了解,阐明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介入过程中,主要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始终对案主一对一的服务和跟进,同时与案主父母、爷爷奶奶、老师、同学和朋友等社会网络进行联系沟通,在与案主共同制定服务目标后,开展了相应的服务计划,运用了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优势视角理论、社会流动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对案主进行了心理调适、能力建设、社会支持等三个纬度的帮助。通过几次介入,案主基本达到预期的目标,进行评估完后结案并继续跟进。最后,笔者根据实地调查访谈和介入的实际情况,为进城务工农牧民子女的社会适应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和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