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宠儿》首次发表于1987年,被誉为托尼·莫里森最受欢迎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叙述一个典型黑人家庭的悲欢离合映射了整个黑人民族的苦难遭遇。小说蕴含的深厚的历史情怀和神圣的宗教救赎触动了美国社会最为柔软和脆弱的部分,赢得了中西方文学界的广泛认可。虽然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宠儿》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小说巨大的文学价值和莫里森的创作才华有待进一步探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以往的大部分研究主要采用了定性研究范式而造成了阐释上的漏洞和研究上的局限性。到了20世纪,以计算机为依托的语料库的建设和基于语料库的应用性研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促进了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语料库语言学与传统的文体学相融合开辟了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语料库文体学。20世纪80年代以后,短短10年间,运用现代语料库工具辅助文学研究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外文艺批评领域的主流。语料库文体学的迅猛发展为文学批评和文学语言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本研究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启发下,运用语料库工具标注和检索了自建的《宠儿》和20世纪美国小说语料库分别作为观察语料库和参照语料库,制作和提取了与小说文体特色相关的一系列语言数据。研究发现,在词汇层面,《宠儿》用词简短,词汇密度较观察语料库稍大,词汇的重复率较低,侧面说明该小说情节丰富,故事中蕴含着黑人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怀。在句法层面,《宠儿》的平均句长远远小于观察语料库,凸显了小说口语化的风格,小说中高频词簇呈现消极的语义韵,塑造了主人公们扭曲的现实和心灵世界。在叙事和衔接层面,第三人称的高频使用抒写了一种边缘和感性化叙事。少量的衔接手段体现了破碎化的情节和压抑性的叙述风格。在修辞层面,莫里森将黑人奴隶塑造成各类植物和动物的形象,暗示了黑奴低下的社会地位和悲惨的命运。研究证实了语料库研究手段和方法具有传统定性分析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数据本身并不会直接揭晓答案,数据意义在多大程度上被挖掘出来依然有赖于研究者对文学文体学的了解和实践程度。因此本研究鼓励未来研究者要充分利用语料库研究方法的优势为现代文学研究带来更多原创性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