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初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沦为日本殖民地的韩国在不知不觉中被以日本为媒介涌入的近代文物和众多思想所冲击。20世纪初的中国也在忍受着被侵略的痛苦。同样是受到侵略的两个邻国,为了恢复国权和强种富国开始迈出了探索的脚步。接受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成为了先觉者,为启蒙群众举起了文学的旗帜。
近代初期,韩国站在了亡国的边缘,虽然苦苦抗争,最终还是沦为了殖民地。面对亡国的危机,知识分子们通过文学作品来企图启迪民众。同样,在中国,先觉者的呼声通过文字此起彼伏。这一时期,中韩两国出现了相似的文学作品,近代表象应运而生。
被迫打开国门的两个国家,对于薄弱的防线——海洋有着特殊的感情。惊恐之后的觉醒,让人们在海洋上开辟了一条通往文明之路。为了救国救民,有识之士纷纷踏上了求学之路。就像海洋具有的双重性——创造性与破坏性一样,知识分子们的希望与绝望也同海浪的跌宕起起落落。
西方文物的涌入带来的近代文明在陆地上形成了“铁皮箱”奔驰的新奇景象。铁路、火车、电车的出现让民众真切的感受到了近代文明带来的魅惑与冲击。近代初期,铁路在文学作品中提供了偶遇与回想的空间,也被笼罩了一层生与死之间的彷徨。随着认识到时局的紧迫性,近代的钟声也在两个国家相继响起,为的是呼唤蒙昧的民众与唤醒沉睡着的爱国热情。
在这黑暗的时代,少年以希望的表象出现。文学作品中,作者们把救国救民的希望寄托在了少年身上,而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少年也经历着时间的历练,呈现出不断发展的形象。这一系列近代表象代表着这一时期人们的期望与痛苦,真实地反映着这一时期人们的心态。
近代表象在文学作品中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和象征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国难当头的危机时刻,在言论受到限制的国家,呼唤人们的爱国意识和输入新思想的武器就是文学。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以娱乐的方式输入思想,以隐含的方式教人与侵略国抗争。表象就是以隐含的方式来表达更为深层的含义。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表象,作为近代表象,这一时期的表象不仅暗含着恢复国权的希望还表达着知识分子们的无限彷徨和迷茫。
本论文通过分析中韩两国近代初期的文学作品,找出具有代表性的近代表象,探讨其背后的寓意与涵义,解释产生这一特殊形象的原因。从而更好的理解近代这一复杂的时期,了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蕴含其独特心理的形象如何产生,并阐释其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