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处不在的传媒对社会性别的形成产生着持续而深入的影响,媒体塑造出符合“理想”的男性和女性,引导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去模仿、去改变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媒体制造着我们的性别。近代性别观念的转型是女性史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不可否认,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为女性带来了她们向往的平等,然而,单一的政治视角无助于研究者更好地认识近代女性的思想和生活,我们需要更开阔的视野。因此,本文从一家著名的近代女性期刊——商务印书馆创办的《妇女杂志》入手,探讨它为当时的女性创造出了怎样的模仿样板,以及这些样板所显示出的性别观念的变化。 本文分为三部分:首先,从杂志经营者、编者、作者以及读者几方面分析《妇女杂志》创建女性形象的社会背景。通过对6年间《妇女杂志》内容的分类统计,归纳出杂志对女性问题的基本论调:兼容新旧,力求调和。 其次,从两个方面分别分析《妇女杂志》向读者呈现出的女性形象:首先是民国初期的女性(主要是知识女性)如何认识自身正在扮演的社会角色,怎样将社会主流价值观同个人价值的实现相结合。然后,编者和作者(主要为男性)怎样通过小说等文艺作品,构造虚拟中的“理想”女性。同现实生活中积极寻求认同的女性相比,虚拟的女性样板呈现出更深刻的内在矛盾性,这是由于传统儒家性别观同启蒙思潮的对立所致。 最后,分析近代性别观念转型的几大动力:儒家性别观、女权主义和民族主义。女权主义缺乏现实基础,很快丧失了生存空间。而儒家性别观念也因民族危机的不断激化,而被迅速崛起的民族主义思潮收编,近代中国女性的社会角色正在这样的背景下被重新解读和建构。尽管女性解放的目标在政权助力下迅速达成,然而社会性别观念则迟迟不能完成转型,以至于直到今日,对于女性“刻板形象”的争论仍持续不休。对《妇女杂志》的考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在传统和西方化两种不同的性别观念之间寻求平衡点,加速新型性别观念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