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速度和程度不断加剧,老年人医疗费用支出逐年增加。改变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加强疾病预防、优化就医行为,可以减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依赖与消耗,是缓解老龄化所带来的医疗卫生费用快速增长问题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韦伯关于不同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思想和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为指导,认为个体的就医行为作为人类社会行为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在特定群体社会背景和文化下形塑而成的,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个体间存在就医行为差异。在中国“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下,处于城市和农村这两种完全迥异生活环境中的老年人具有各自不同的就医行为。在实证研究中依托健康信念模型,对2006年和2010年两次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分别呈现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群的就医行为特征、两者之间的差异及其内在原因。通过描述性分析和二元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如下:1.农村老年人患病后的就诊率不及城市老年人;受经济状况约束,农村老年人在就医方式选择过程中,更加偏好花费少或报销比例高的就医方式;农村老年人对医疗服务机构质量未表现出明显偏好和要求;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越差者,患病后进行治疗的可能性反而越小。2.农村老年人就医同质化倾向明显,城市老年人群体间差异较大。农村老年人在患病后,选择进行治疗的可能性在不同经济状况和受教育程度群体间未呈现明显差异。城市老年人在患病后选择进行治疗的可能性因受教育程度和经济状况影响而呈现明显的群体差异,且群体间分化较大。3.2006年—2010年期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实施提高了老年人患病后就医的可能性,但尚未能弥合城市和农村老年人患病后就诊率上的差距,城市老年人患病后的就诊率依旧较农村老年人高。因此,医疗保障政策的实施和完善可以考虑“弱者优先”的理念,根据城乡老年人各自就医行为的现状和二者间的差距,进行一定倾斜和调整,使弱者的健康状况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