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为探讨研究更好的防治及护理压疮(pressure ulcers,PU)新方法,将制备好的水溶性壳聚糖膜(water soluble chitosan membrane,WSCM)用于SD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致PU部位,并以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为对照,比较SD PU大鼠的治疗效果;在动物实验结果基础上,以rhEGF为对照,进一步将WSCM用于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PU患者,比较两者治疗PU效果有无统计学差异。方法1、WSCM的制备:6%水溶性壳聚糖(water-soluble chitosans,WSC)溶液采用流涎法推制成薄膜,于55℃下干燥6h,制备成WSCM;并以分光光度计法进行WSC含量测定。2、PU动物模型的复制:以50只SPF级SD大鼠为实验对象,参照Peirce等[1]的实验研究,将直径为15mm、厚度为2mm、磁通量为1500高斯[2]的圆形永久磁片置于SD大鼠右后肢肌肉层以下,采用IRI的方法诱导SD大鼠PU创面的形成,并将肉眼观察到的创面变化及血液生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检测结果相结合,综合分析、判断PU动物模型复制成功与否。50只SD大鼠进行缺血(磁片压迫)2h,再灌注(取消磁片压迫)0.5h,每天三个循环连续5d的IRI实验。SD大鼠实验前行眼角内眦取血,IRI实验及创面愈合后行股动脉取血。血液生化指标(SOD、MDA)的检测采用试剂盒法。3、实验观察:(1)IRI实验:20只SD大鼠行IRI-1d、IRI-2d、IRI-3d、IRI-4d、IRI-5d实验后,分别评估IRI结束当天的创面情况及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2)SDPU大鼠用药观察:30只SD PU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未用药组(10只)、rhEGF组(10只)、WSCM组(10只)。以创面面积及愈合时间作为评估指标,以血液生化指标(SOD、MDA)检测结果作为预后判断,分别观察三组SD PU大鼠创面在治疗期间的变化情况。(3)PU患者用药观察: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PU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WSCM组(15例)及rhEGF组(15例),将创面面积及愈合时间作为评估指标,判断两实验组创面愈合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1、WSCM的成功制备:采用流涎法制备的WSCM,最佳WSC浓度为6%,最佳烘烤温度为55℃,最佳烘烤时间为6h;制备出的膜剂符合质量检测标准。2、动物实验:(1)行IRI实验的SD大鼠,分别于1d、2d、3d、4d、5d后行股动脉取血,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与实验前比较显示: SD大鼠于IRI-3d开始,SOD值持续下降,MDA值逐渐升高。IRI-5d SD大鼠血液生化指标检测较实验前出现明显变化,SOD值显著下降,MDA值显著升高,两者实验前后比较P值均<0.05;肉眼观察创面出现红肿糜烂、渗血、渗液,Ⅱ期~Ⅲ期PU动物模型复制成功。(2)用药观察:未用药组SD PU大鼠由于本身的自愈能力,PU创面最终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1.7±0.95)d;rhEGF组SD PU大鼠创面呈现缓慢愈合状态,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20.6±0.84)d;WSCM组SD PU大鼠创面于前7d愈合过程最明显,与其它两组比较P<0.05,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18.7±0.95)d。三组SD PU大鼠创面愈合时间比较P<0.05。3、临床实验:30例临床PU患者中,rhEGF组(15例) PU患者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29±2.07)d,WSCM组(15例) PU患者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25±1.26)d,两组比较P<0.05;用药10d后两组患者PU创面愈合有效率比较,WSCM组为93.3%,rhEGF组为20%。结论探讨形成一种治疗PU的新方法。1、流涎法成功制备WSCM。2、建立了IRI致PU动物实验模型。3、验证了WSCM在PU治疗中的独立作用。4、WSCM治疗PU临床实验取得初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