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距离对跨国知识转移程度的影响研究——文化严格程度和制度质量水平的调节作用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j_l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创新主体开始通过跨国界的知识转移来实现知识的创新、增值和扩散。高效的跨国知识转移不仅有利于研发能力提升、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可持续增长,还对当前新冠疫情的防控和经济恢复至关重要。然而,并非所有的跨国知识转移都能高效有序的进行。国家之间的制度差异会使知识转移双方具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行为习惯并受到两种制度环境的约束,会阻碍跨国知识转移的有效进行,能否克服本国制度的约束并接纳和适应其他国家的制度是跨国知识转移成功与否的关键。学术界从制度距离的角度出发分别探讨了正式制度距离和非正式制度距离对跨国知识转移的影响,但尚未得到明确的结论。近期的研究提出制度距离对跨国知识转移的影响可能取决于知识接收方的国际经验、社会资本、技术能力和整合机制,但较少考虑到外部社会环境的调节作用。此外,大多数研究重点关注组织之间的跨国知识转移,从国家层面开展的跨国知识转移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基于专利引用的跨国知识转移,忽视了注重人际交流的隐性知识的跨国界转移。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本文重点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1)制度距离对跨国知识转移程度会产生怎样的直接影响?(2)外部社会环境在制度距离与跨国知识转移的影响关系中是否发挥调节作用?(3)制度距离对不同方式的跨国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有何差异?具体而言,根据所转移知识的类型将跨国知识转移分为跨国知识溢出和跨国知识共享,分别讨论正式制度距离和非正式制度距离对不同方式的跨国知识转移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文化严格程度和制度质量水平等外部社会环境因素的调节作用。通过采用2007-2018年15个国家之间的专利引用和专利合作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非正式制度距离和正式制度距离对跨国知识溢出程度均产生负向影响;(2)知识发送方的文化严格程度对非正式制度距离影响跨国知识溢出程度的调节作用不显著,但会对跨国知识溢出产生直接的阻碍作用,还会加剧正式制度距离对跨国知识溢出的负面影响;(3)知识接收方的文化严格程度在两类制度距离对跨国知识溢出程度的影响中均发挥调节作用但方向相反,即知识接收方的文化越严格,非正式制度距离的负向影响越大,而正式制度距离的负向影响越小,它还能够直接阻碍跨国知识溢出,与制度距离之间产生交互效应;(4)相对制度质量水平会减弱正式制度距离对跨国知识溢出程度的负向影响;(5)非正式制度距离对跨国知识共享程度具有负向影响,但正式制度距离的影响却不显著;(6)知识共享方的文化严格程度并不会调节正式制度距离与跨国知识共享程度之间的关系,而是直接对跨国知识共享程度产生负向影响;(7)制度质量水平会对跨国知识共享程度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正式制度距离在此过程中发挥负向调节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下三个方面:(1)从国家层面出发构建了制度距离影响跨国知识转移的新理论模型,明确了制度距离与跨国知识转移程度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往的研究重点分析了单一维度的制度距离对组织之间跨国知识转移的影响,所得到的结论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基于国家之间的专利引用和专利合作的视角,在充分考虑外部社会环境作用的基础上,构建了正式制度距离和非正式制度距离影响跨国知识溢出和共享程度的理论模型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发现非正式制度距离对两类跨国知识转移始终具有负向影响,但正式制度距离对跨国知识转移的影响在不同的知识转移方式和外部社会环境下却存在差异。其中,前者为主流观点提供了实证支持,后者则解释了现有结论不一致的原因。该研究结果明确了各维度的制度距离与跨国知识转移程度之间的关系,拓展了制度距离和跨国知识转移的研究范围;(2)在区分不同方式的跨国知识转移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制度距离对跨国知识溢出和跨国知识共享的影响机理及其差异。以往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基于专利引用的跨国知识溢出研究,忽视了隐性知识的跨国界转移,由于数据获取困难,大多数学者仅采用了1999年之前的专利引用数据。本文分别将跨国知识溢出和跨国知识共享作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移的方式,基于发送者-接受者模型和社会学习理论,沿着“制度距离-知识转移意愿和能力-跨国知识溢出”和“制度距离-人际关系互动-跨国知识共享”的路径剖析了制度距离对两类跨国知识转移的影响机理。在通过Python编程从大规模数据中提取和统计最新的跨国专利引用数据的基础上,对上述两个影响路径进行实证检验和比较分析,发现正式制度距离会阻碍跨国知识溢出,但对跨国知识共享程度的影响却不显著,说明正式制度距离带来的知识共享障碍能够通过人际关系互动来克服。这一发现证实了制度距离对不同方式的跨国知识转移的影响存在的差异,对跨国专利引用数据的更新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研究的时效性,为后续跨国知识转移实证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数据支持。(3)深入探讨了文化严格程度和制度质量水平的调节作用,揭示了制度距离影响跨国知识转移程度的边界条件。以往的研究集中于跨国知识转移过程中制度距离的主效应分析,并未考虑外部社会环境的调节作用。本文引入文化严格程度和制度质量水平作为外部社会环境因素,研究发现,知识转移双方的文化严格程度和相对制度质量水平在正式制度距离对跨国知识溢出的影响中均发挥调节作用,知识接收方的文化严格程度也加剧了非正式制度距离对跨国知识溢出的负向影响;此外,制度质量水平还会直接阻碍跨国知识共享,文化严格程度对两类跨国知识转移也均会产生直接的负向影响,并在此过程中与制度距离之间产生交互效应。该结果反映了外部社会环境因素在跨国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深化了对不同外部社会环境下跨国知识转移过程的理解。
其他文献
从“制裁中兴”到“断供华为”再到“涡扇发动机与飞控系统限令”,核心中间品已成为发达国家遏制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工具。核心中间品“卡脖子”暴露出的关键技术“空心化”、国内中间品质量“低端化”,价值增值“贫困化”等问题不仅制约了中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甚至威胁到产业链发展安全。在此背景下,为解决核心中间品“卡脖子”问题而开展的中间品创新俨然成为制造业重塑国际竞争优势,扭转全球价值链治理环境的重
学位
探究磁化水灌溉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对于提高农业水资源生产效能和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磁化水理化特性分析为基础,系统研究了磁化水灌溉下的土壤水盐、棉花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棉花生长和土壤肥力状况,构建了磁化水作用下的土壤水分运动模型与棉花生长模型。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明确了表面张力、黏度和溶氧量是判定磁化水活性的关键理化指标,建立了从水分子的延展性、分子间的
学位
斗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相伴而生,内蕴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之中,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始终。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阶段的武装斗争、建设斗争、改革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奋勇搏击、迎难而上,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淬炼“钢筋铁骨”,在复杂严峻的环境中锻造“烈火真金”。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得胜利,不
学位
《解放日报》是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时期,党中央为了反击国民党的新闻限制和反动宣传以及清除党内“左”倾思想而创办的。创刊之初,党中央和毛泽东规定,《解放日报》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整风运动开始后,同时为中共西北局机关报。回顾《解放日报》的战斗历程,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解放日报》坚持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作为重要的历史使命。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放日报》有效地配合了党在延安时期的各项事业和工作,
学位
光栅图像投影三维(three dimension,3D)测量技术主要目的是完成被测物体的3D数字化建模,具有高精度、快速、无接触测量的技术优势,在3D打印、文物数字化保护、逆向工程、工业检测及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光栅图像投影测量技术依赖投影正弦条纹图像携带的相位信息实现被测体的3D形貌测量。然而,受测量系统特性、图像数据采集过程中被测体的高反光或
学位
人口红利是人口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目前,日本的人口结构转变经历了第一次人口红利和第二次人口红利发展阶段,少子高龄化呈现愈发严重的态势。人口结构的这种转变对日本劳动力供给、储蓄、消费及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日本经济增长。中国人口结构转变和经济增长模式与日本极为相似,通过对比分析中日人口结构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阶段历程,借鉴日本人口结构转变中人口红利期的经
期刊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给当地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危害,并且不利于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针对黄土高原风蚀水蚀的复合侵蚀已经做了大量研究,风蚀水蚀交错带是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最为剧烈的地区,然而在春季解冻期降水量较少的情况下该地区土壤侵蚀情况依旧严重。目前对于黄土高原受冻融侵蚀区域和覆沙黄土区重叠部分土壤侵蚀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本文以风蚀水蚀复合区的风沙土和陕北黄土
学位
伴随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作为重要资源打破了传统时间与空间分布限制,特别是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资源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安全是保护信息资源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资源中的图像信息相对于文本信息具有数据量丰富、可视化程度高以及像素相关性强等特性,文本信息加密方法无法充分地保证图像信息的安全,混沌系统具有良好的密码学特性,在图像信息安全保护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然而其存在周
学位
我国西北地区传统农业水肥投入粗放,虽然支撑了国家粮食供给需求,但带来了极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成为统筹协调西北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生物炭施用作为农田地力提升的有效手段,对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环境及应用效果不稳定问题。本研究通过文献查证和试验分析,发现传统热解制得生物炭颗粒存在结构异质的理化特征差异,并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讨论生物炭异质结构对
学位
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是十分复杂的,历史上也经历了不同的认识阶段。在近几十年中,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对人口红利形成了共识,即一个国家在特定阶段上的人口结构而非人口总量确实对经济增长产生额外的"好处"。然而,"人口红利"似乎并没有在所有国家中出现,以至于人们对"人口红利"的真实性产生质疑。为此,本文给出了实现"人口红利"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并以经验数据为基础,找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人口红利"的国家。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