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市公司的再融资选择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长期的经验证据表明A股市场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而自2017年发布再融资新政和减持新规以来,股权融资受限,定增市场持续低迷,与此同时,可转换债券由于兼具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的特点,发行规模则迅速扩大,愈发成为主流的再融资工具。在此背景下,本文决定从可转债的发行和转股行为入手展开研究,分析可转债融资市场中的发行人和持有人的行为模式,考察其融资动因,为可转债融资的研究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实证证据,也为再融资政策的制定提供新的参考。本文关于可转债的发行行为的研究,主要考察的是上市公司在什么情形下会倾向于选择发行可转债进行再融资,也即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偏好的问题。以往国内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多将公司特征作为解释变量,或者在将公司特征与总体经济环境因素结合考察时未能很好地处理内生性问题。而本文重点关注的是股权融资受限的背景,因此将融资约束指标作为主要的考察对象,采用logit模型,辅以公司层面的特征指标和宏观环境层面的利率指标作为协变量备选集,分析股权融资约束程度对上市公司可转债发行倾向的影响,结果发现,当股权融资受限时,上市公司将更偏好可转债融资。并且本文采用的表征股权融资约束程度的三个代理指标,现金-现金流指标、SA指标和托宾Q指标均支持这一结论。进一步地,本文将融资约束(公司特征)与利率水平(经济环境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分析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民营企业vs国有企业)在可转债融资上的倾向性如何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通过PSM方法缓解自我选择导致的偏差,结果发现当上市公司所面临的中长期贷款利率和融资约束均处于较高水平时,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具有更强的可转债融资偏好,并且二者之间可转债融资倾向的差异还会随着利率水平的提高和融资约束程度的增加而进一步扩大。关于可转债转股行为的研究,国内现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非理性转股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转股的后续影响。本文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都做了创新尝试,基于所有已到期的非强制转股类可转债样本,采用匹配+双重差分的方法,研究可转债持有人的转股行为与可转债标的股的异常收益率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双重差分(DID)的结果显示,未转股比例迅速下降的区间对应显著更高的标的股异常收益率水平,而这一双重差分是基于高度匹配的处理组和控制组样本进行的,匹配的协变量涉及发行公司特征和公司的经营状况(包括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负债结构、股权结构、现金状况、所属行业等指标)、公告发行时所面临的经济环境特征(利率水平)以及可转债自身的特征(发行的信用等级、期限、募资金额和利率等),故此时得到的标的股的异常收益率不能被上述因素所解释,从而认为上市公司有实施市值管理的嫌疑,因其与密集发生的转股行为相关联,故将其界定为以促进转股为目的的市值管理。进一步地,还发现对于临近转股截止日时仍有相当比例尚未转股的可转债样本,在转股期结束之后,发行公司的股价会在短期内回落,同样地,由于匹配过程剔除了其他因素,因此将其考虑为市值管理的反转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