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户偏好的内容产品优化设计研究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F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企业竞争的焦点和核心,如何获取用户偏好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产品进行优化设计不仅具有广阔的商业价值,同时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近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在线内容服务平台的发展,以在线音乐,在线视频和在线图书等为代表的新型网络在线内容产品逐渐兴起,平台竞争也日益激烈。如何有效获取用户偏好信息、并对内容产品进行优化设计,成为在线内容服务平台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以T公司的漫画内容服务平台为例,通过梳理企业的内容开发管理流程,发现T公司在内容产品的开发管理过程中因无法获取客观全面的用户需求偏好、以及缺乏科学系统的内容设计指导原则,导致作品用户关注度不高以及满意度低等问题。鉴于该问题是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内容平台在进行产品开发设计的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本文结合产品优化设计理论以及文本挖掘技术,提出一种基于用户偏好的内容产品优化设计方法,帮助在线内容服务平台解决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该方法具体如下:首先,选取合适用户评论的来源进行采集并对其预处理;其次,从用户的评论数据中获取用户的产品属性偏好;接着,以用户关注度这一定量指标,进一步量化用户对每个产品属性值的偏好程度;最后,建立产品优化设计模型并进行求解分析用以确定最优的产品设计方案。本文帮助新型内容服务提供商在获取用户偏好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模优化设计满足用户需求的内容产品,为商业企业获取数据信息,并有效应用数据实现增值提供思路。本文研究一方面改进移动互联网企业的运营模式,另一方面为传统企业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用户偏好信息、改进产品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其他文献
煤层气是一种高效、洁净、优质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我国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储量丰富,可供勘探的资源约占全国煤层气资源的10%。该地区煤层气储层孔隙压力梯度低、割理和裂缝
溶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该类油藏具有一些有利于碳烃化合物的储存和流动的特点,使该类油藏能够获得较好的采收率。对该类型油气藏的
目的: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常见损伤类型,其主要特征是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炎症因子的过度生成。近年研究表明,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密切相关的微血管网系统在I/R损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新型非编码RNA之一的环状RNA(circ RNA),其生物学功能逐步被明确,部分环状RNA已被证实参与了心血管等多种疾病的生理病理发展进程。此前的研究表明作为E3泛素连接酶家族中的一员HEC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nscattering,SERS)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检测技术,具有检测灵敏度高、抗荧光干扰性强以及可实现多元检测等优点。目前,SERS技术已被广
语法是一门语言的基础,在英语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017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高中语法教学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法教学应采取“形式—意义—运用”以语言运用为导向的语法观及自主与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然而,目前高中语法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指导下,以教师为课堂中心,重输入轻输出,学生学习语法兴趣不高,语法教学的效果不佳。近年来,翻转课堂作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是,
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成为了相对独立的利益体。为了争夺税源,提高财政收入规模,地方政府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税收竞争。适度的税收竞争可以加速资源在地区间
随着信息化时代来临,信息在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但非农业强国,农业信息化已成为一国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特征。我国党中央政府也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此后15个中央一号文件均关注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仍存在严重的信息供需矛盾,很多农户无法及时有效获取所需农业信息,制约了其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也
近年来马拉松运动在我国诸多地区火热开展,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巨大的提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马拉松的举办不仅能够促进大众的体育参与,塑造城市文明形象,对地区的
施蒂纳是利己主义、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思想的先驱,青年黑格尔派中的重要代表人物,由于施蒂纳自身的家庭背景因素,施蒂纳也是德国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施蒂纳在其哲学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哲学,指出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中的“人”与其所批判的基督教的神一样,都是超出人自身的,凌驾于个人之上的新的最高本质,是一种新的宗教。施蒂纳批判了以往的思辨哲学,认为思辨哲学是对个体的压迫和统
幸福和时间历来都是人们密切关注的中心话题,它们看似毫无联系,但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这二者却具有一定的耦合性。在马克思的时间观与幸福观内,作为客观物质存在主体的人是二者研究的共同起点,从马克思的自然时间与社会时间这两个维度分别来把握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与精神性,即可找到人们对物质幸福依赖以及对精神幸福追求的原因。马克思提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发展的空间”的论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