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体外模型是胃癌研究必不可少的手段,与动物体内实验相比具有便捷、可重复性强等优点。目前,胃癌细胞生物学及抗肿瘤方法的体外研究多基于肿瘤细胞的平面培养模型,但体内肿瘤细胞间及肿瘤组织周围有细胞外基质围绕,并呈三维立体模式生长,故平面培养模型不能全面反应体内肿瘤生长状态。免疫细胞抗肿瘤能力实验中,平面培养模型表现为免疫细胞与肿瘤细胞的直接接触,不符合体内实际情况。故有必要建立能较好模拟体内肿瘤生长状态的体外肿瘤模型,且利用该模型能便捷的选取高效抗肿瘤免疫细胞。研究目的:建立可模拟体内肿瘤三维立体生长模式和所处微环境的体外模型,并评价该模型在比较不同免疫细胞抗肿瘤能力中的应用。方法:1)以胶原为支架材料,人胃低分化腺癌BGC-823细胞为种子细胞,构建胶原包埋人胃癌微小癌巢体外模型(癌巢模型);倒置显微镜观察模型中肿瘤细胞的生长状态;MTT法测定生长曲线;HE染色组织学观察,并与平面培养模型、胶原铺板培养模型比较差异。2)不同肿瘤培养模型构建24h后,加入CIK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CI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PKH26红色荧光标记CIK细胞,Xfext绿色荧光转染BGC-823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CI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LDH(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细胞毒作用;HE染色切片进行组织学观察。3)构建癌巢模型24h后,分别加入CIK细胞、CTL细胞、CIK-CEA/CD3-bscAb细胞、PMNs细胞。分别采用倒置显微镜、LDH释放法及HE染色切片比较不同免疫细胞抗肿瘤能力的差异。结果:1)构建的癌巢模型中肿瘤细胞呈立体生长,彼此聚集成球状,形成多个微小癌巢;细胞增殖实验示癌巢中的肿瘤细胞能较长时间维持细胞活性;组织切片证实胶原基质中有较多微小癌巢形成。2)不同培养模型中CIK细胞抗肿瘤作用表现不同。平面培养和胶原铺板培养肿瘤模型中,加入CIK细胞可见其与肿瘤细胞直接接触,第6h即可聚集杀伤肿瘤细胞。而癌巢模型中,CI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分为迁徙和杀伤两个阶段:第12h迁徙入胶原基质,然后杀伤肿瘤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平面培养和胶原铺板培养肿瘤模型中第12h形成明显花环样结构。癌巢模型中CIK细胞第12h迁徙入胶原基质,然后环绕癌巢杀伤肿瘤细胞;细胞毒实验分别在不同时间点检测,平面培养和胶原铺板培养肿瘤模型中CIK细胞实验初期即可获得较高的杀伤率。癌巢模型中CIK细胞的杀伤率初期较低,随时间推移逐渐上升,其中第12h、24h显著低于其他培养模型(P<0.05),其余时间点无统计学差异;HE染色切片证实CIK细胞迁徙进入癌巢模型胶原基质中,然后杀伤吞噬微小癌巢。3)癌巢模型不同免疫细胞抗肿瘤能力比较实验中,CIK细胞、CTL细胞、CIK-CEA/CD3-bscAb细胞均可大量迁徙入癌巢模型的胶原基质杀伤肿瘤细胞,PMNs细胞迁徙入基质较少;细胞毒实验中,CTL细胞在第12h、24h及36h表现出比其他免疫细胞更高的杀伤率,其中第2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证实四种不同免疫细胞均可迁徙入胶原基质中,杀伤吞噬微小癌巢。结论:1)癌巢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体内肿瘤生长状态及所处微环境。2)癌巢模型能够较好体现体内免疫细胞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可用于免疫细胞抗肿瘤能力研究。3)利用癌巢模型可比较不同免疫细胞的抗肿瘤能力,筛选高效抗肿瘤免疫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