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很多传统建筑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与传统建筑息息相关的传统营造技艺也被淡忘。随着技术的全球化发展,时间和空间上的地域概念已逐渐模糊,在相同的目标和手段的作用下,全国各地的乡村和建筑变得越来越相似,人们逐渐失去地域场所所赋予的场所感和认同感。在此背景下,研究地域性传统营造技艺,为当代地域性建筑设计提供创作素材是十分有必要的工作。因此对于现存的传统营造技艺进行抢救性调研、记录与分析,已成为目前一个重要又紧迫的任务。同时本课题也是山东建筑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于2015年启动的“山东地域传统营造技艺研究”大型课题中的子课题之一。鲁中山区位于山东省中部,多样的地形环境与文化背景产生风格迥异的乡土建筑,发展出不同的工艺技术,承载了地域民众解决栖居问题的智慧与经验。由于济南府、泰安府、青州府和沂州府的陆续设立,鲁中山区成为山东省内官、商道必经之地,道路的发展对于促进沿线文化交流、加速各地营造工艺的融合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此发展背景下,官、商道沿线与非沿线的传统营造技艺自然而然产生了一定差异。因此对官、商道沿线范围内的传统营造技艺进行探究并加以区分,有助于对鲁中山区传统营造技艺作出全面细致的归纳总结。本文以大量田野考察、工匠访谈和史料文献阅读为研究基础,三者相互印证,旨在对濒临失传的鲁中山区官、商道沿线的传统营造技艺进行真实性记录、整理与分析。论文首先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确立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以大量的文献基础总结当前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论文的研究技术路线。接下来对山东省内及鲁中山区内的古代道路体系进行梳理,并明确可供研究的资源。然后以空间形态和建筑营造做法两方面入手,从宏观到微观的思路,总结研究范围内的传统营造技艺的特征,即阐明鲁中山区官、商道沿线的民间传统营造技艺是什么这一问题。最后对典型村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探究官、商道沿线与非沿线的传统营造技艺的差异,并对本次研究进行反思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