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产生于印度,其广泛传播是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东汉时传入我国。佛教图像在公元前后发展,几乎不到两个世纪,就在汉地被采纳、吸收。早期的佛教图像有着十分特殊的演变过程,并且表现出了一定的地域性。本文首先对早期佛教图像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简要回顾,阐述了中国早期佛教图像研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然后简要介绍了中国早期佛教图像的分布及表现形式,分区域地梳理了中国早期佛教图像的发现情况。对几种典型的佛饰器物进行系统的考古学观察,分析了早期佛教图像在不同载体上形态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分地区对早期佛教图像进行地域性特点的归纳,根据佛像所反映的地域特点,我们分为北方地区、西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四大区域。最后力图阐释早期佛像地域性特点产生的内在原因,探讨社会结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等方面对其的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认识到佛教自西域传入内地,佛教造像同时传入。随着东汉末的战乱,佛教逐渐传播于四大区域,即北方地区、西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下游地区。这四个地区的早期佛教图像有其共性,也有着其鲜明的地域性,主要表现在载体和佛像形态的不同上。北方地区的佛教图像多在传统的图像上出现佛教特征,与传统的神仙形象并存,佛教处于附庸地位;西南地区的佛教图像多以摇钱树为载体,从形态上通常为单尊佛像,表现出较多的早期犍陀罗风格;长江中游地区的早期佛教图像载体主要是铜镜,形态特点是多为一佛二胁侍的组合,还出现了半跏思维佛像及菩萨像,形象比较多样化。风格上更多表现了秣菟罗的艺术风格。尤其重要的是出现了独立的佛像,可能已经具备了礼拜像的含意;长江下游地区的早期佛教图像主要集中在青瓷器上,佛像造型基本相同,其风格上与2世纪后半的犍陀罗佛像基本相同。综上所述,产生早期佛教图像地域性特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接受方式、受众人群、传播路线和经典仪轨方面进行了探讨,可以看出早期佛教在东汉初入到西晋时期,在不断地扩大着自己的影响,也从最初的依附于传统文化逐渐发展,到西晋时期出现了阿弥陀净土思想,佛教初步具备了“像教”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