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合成Fe基催化剂的Cu助剂效应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qua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费托(F-T)合成是现今能源领域的一项关键技术,可以将煤、天然气以及生物质资源间接液化,制备清洁燃料或者高附加值的化学品,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工业上主要采用的F-T合成催化剂为Fe基催化剂和Co基催化剂,其中Cu经常作为一种还原助剂被添加在Fe基催化剂中。研究发现,Cu助剂能促进催化剂的还原与碳化,促进H2吸附,提高F-T合成和水煤气变换(WGS)反应的活性,影响F-T合成中的产物分布,防止催化剂失活,并能与其他金属产生协同效应。但研究者对Cu的作用机理还不是很清楚,有关Cu助剂的理论研究也相对较少,这制约了高产高效F-T合成催化剂的开发。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Cu在Fe基催化剂上详细的结构信息。本文采用DFT理论计算的方法首先系统地研究了Cu在不同Fe基催化剂物相表面的吸附情况,从而确定了Cu的存在形态,然后在计算得到的结构模型基础上,研究了Cu对F-T合成中不同表面反应的影响。  F-T合成Fe基催化剂在预处理和反应过程中有很多物相,其中金属Fe,Fe3C和Fe5C2被认为是活性相,因此我们以这三种物相为基础,研究了Cu在这三种物相表面的吸附结构与稳定性。对于Fe相,我们选取了最稳定的Fe(110)面,次稳定的Fe(100)面和最不稳定的Fe(111)面。对于Fe3C相,我们选取了最稳定的Fe3C(001)面,次稳定的Fe3C(010)面和最不稳定的Fe3C(100)面。对于Fe5C2相,我们选取了终结具有不同Fe/C比的五个表面即Fe5C2(100),Fe5C2(111),Fe5C2(510),Fe5C2(010)和Fe5C2(001)。  Cu在这三种物相的表面都以二维单层结构吸附更为稳定,三维多层结构稳定性较差。因此可以推断Cu在这些表面沉积初期按层状模式生长。本文计算表明,Cu在这三种物相表面主要有四种生长模式:(1)分散吸附(Fe(111)表面);(2)单层聚集(Fe(110),Fe(100),Fe3C(010),Fe5C2(100)和Fe5C2(510)表面);(3)低覆盖度时分散,高覆盖度时聚集(Fe3C(001),Fe3C(100)和Fe5C2(010)表面);(4)低覆盖度时分散,高覆盖度时部分聚集(Fe5C2(111)和Fe5C2(001)表面)。Cu在这些物相表面结构与稳定性的差异主要是由Fe-Cu相互作用、Cu-Cu相互作用和最稳定吸附位的距离共同作用的。  比较Cu在Fe,Fe3C和Fe5C2相最稳定表面的吸附情况,发现Fe(110)表面对Cu的亲和能力大于Fe3C(001)和Fe5C2(100)表面,并且两种碳化物表面对Cu的亲和能力很接近,这与实验上表征得到的结果一致。但是其他不稳定表面对Cu的亲和能力并不遵循这一顺序,而且各表面对Cu亲和能力的相对顺序随Cu覆盖度的不同而不同,表明Cu的亲和能力与表面结构和覆盖度有关。  由于各表面结构和组成不同,Cu原子在只暴露Fe原子的Fe(110),Fe000),Fe(111)表面和Fe3C(010)表面带负电;在既暴露Fe又暴露C原子的表面,Fe3C(100)和Fe5C2(100)表面,Cu主要与表面的Fe原子作用,带少量的负电荷;Fe3C(100),Fe5C2(100),Fe5C2(111),Fe5C2(010)和Fe5C2(001)表面,Cu原子与Fe和C原子同时作用,带正电。这是由Fe,Cu与C原子的电负性不同引起的。  基于上述Cu在Fe基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形态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能相对合理地描述Cu在催化剂中具体形态的表面模型从而研究Cu助剂对表面反应的影响。由于CO的吸附与解离被认为是F-T合成过程的第一步,因此为了了解Cu助剂对CO活化的影响,我们首先研究了CO在洁净的Fe(100)表面和不同含量Cu掺杂的Fe(100)表面的吸附和解离。为了与之前的研究进行比较,我们计算了两种Cu掺杂模式,即表面有n个Cu原子吸附和表面Fe原子被n个Cu原子取代(n=1-3)。研究发现,增加Cu的表面含量不仅减弱了CO的吸附,也增加了CO的解离能垒,降低了CO解离的反应热;相比而言,洁净表面CO吸附与解离的活性最强,取代模型比吸附模型对CO吸附与解离的抑制能力更强。同时我们也计算了不同覆盖度下CO的伸缩振动频率,以期为实验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其他文献
该文首先回顾了近几年有关氢键团簇尤其是杂环化合物氢键团簇理论和实验工作的一些进展.然后重点介绍了该小组有关杂环氢键团族实验和理论方面的工作.实验是在合肥国家同步辐
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要特别警惕和防止形式主义的东西。这是对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谆谆告诫,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党的实事求
本论文围绕碳炔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成功地制备新的碳的同素异形体——碳炔,并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构筑不同聚集态结构的碳炔,并对其光电性质进行了研究,以碳炔为核心制备新型的复
聚合物微孔膜的分离性能主要与膜的微孔结构、表面构造及性质相关。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辅助诱导相分离技术制备聚偏氟乙烯(PVDF)微孔膜的结构调控及性能
AlON透明陶瓷有着和蓝宝石单晶相媲美的优异的光学和机械性能,可用于制作中红外窗口、头罩以及透明装甲器件。美国陆军材料与力学研究中心的McCauley和Corbin等人于1976年制备
能源存储是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发展廉价、高能量密度、安全性高的二次电池是能源存储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锂硫二次电池具有高达2500W h kg-1的能量密度,受到越来
该论文主要研究了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研究了一些结构和环境因素如Loop环、水分子和碱基取代等三螺旋稳定性的影响;其次研究了双螺旋DNA与配体分子相互作用的方式.在三螺旋D
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斗争实践中 ,以实际行动影响 ,以爱国主义精神号召 ,以大无畏英雄气概吸引 ,以战斗胜利赢得外部公众的公关策略 Analyzes the CCP
正渗透技术是近几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型膜分离技术,操作过程中不需要外加压力,膜的使用寿命长,驱动液也可以实现循环再生。因此,相比较其他膜分离技术,它具有能量消耗少,耐污染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