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生存于运动空间。图形框架和背景框架是描述空间运动的两种语言表达形式。对空间运动的描述离不开物移动词。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物移动词和它们的两种论元结构易位:位置性论元易位和致使性论元易位进行对比研究。研究采用由Rappaport Hovav and Levin (1988), Pinker (1989), Levin (1993), Levin and Rappaport Hovav (1995, 1998, 2003)等人提出并发展的词汇-语义理论框架。词汇-语义表像理论认为,动词可以根据其句法表现行为,即论元结构易位,来加以分类,形成“句法相关、语义一致的动词类型”(Levin 1993)。一个动词的语义部分与其句法表现具有极强的相关性。依据前人对物移动词所做的探讨和分类,本文重新对物移动词加以界定,以适应本论文研究的需要。物移动词指这样一些动词,它们有能力致使某一实体(=动词所携带的论元)发生位置的变化;或某一实体自身发生位置的变化;或借助于致使某一实体发生位移,从而导致另一实体发生状态的变化。位置的移动要经过某一途径,到达某一终点或离开某一原点。据此,本文提出一个确定汉语物移动词的核准条件。本文对英汉语物移动词做了一个小规模对比,发现英语物移动词的词化程度高于汉语。论元结构易位是指某些动词通过其论元位置的调换可以进入不同的框架结构,这种现象被称之为论元易位或论元交替,即在动词不变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动词论元的可能性。论元易位广泛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但论元易位实现的方式和所承的表现形式依语言不同而有所差别。位置性论元易位指位置论元与物移论元位置发生交换,位置论元成为直接宾语,形成一对意义几乎等同的句子。但是并非所有的物移动词都可以参与论元易位。有些只能进入一种框架结构:或者是图形框架或者是背景框架。根据Pinker的理论,只有同时包含途径和状态意义成分的物移动词才能参与论元易位。Juffs (1993,1996)对汉语的位置性论元易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确立了汉语的图形框架和背景框架结构。本文对其所提出的框架结构重新做了检验,发现他的图形框架结构符合汉语规则而他的背景框架结构为人们所认可的接受率很低。这也证实了他的推断:尽管这些背景框架结构为加拿大华人所接受,但只说单一汉语的大陆中国人不太接受这些结构。因此,本文提出一个和英语背景框架结构相一致的汉语背景框架结构,既能表达状态的变化又能表达全部受影响这些语义含义。调查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背景框架结构其接受率大大高于Juffs的三个背景框架结构。该背景框架结构符合词汇-语义理论所提出的假设:在位置性论元易位的两个异体句中,一个异体句是由另一个异体句派生而来,并且“用”异体句(=背景框架)蕴含位置性异体句(=图形框架)。本文对英语和汉语物移动词能否参与位置性论元易位进行对比。根据Pinker运用宽合成分类和窄合成分类所划分的英语的物移动词,汉语也相应地被划分为易位盛载物目标动词、非易位盛载物目标动词、易位盛器目标动词和非易位盛器目标动词。以Juffs的图形框架结构和本文所提出的背景框架结构为依据对汉语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汉语物移动词并非完全遵循Pinker的英文分类。汉语易位盛载物目标动词与其相应英语动词行为表现相一致,参与论元易位;汉语非易位盛载物目标动词与其相应英语动词行为表现不完全一致,有一部分动词可以易位;汉语易位盛器目标动词除一个动词之外,其他均和其相应英语动词一样参与易位。但其表现特征和汉语易位盛载物目标动词相一致,因此应该被归类为易位盛载物目标动词;至于汉语非易位盛器目标动词,除大部分像其相应英语动词一样是纯粹的非易位盛器目标动词外,还有一少部分可归入汉语非易位盛载物目标动词。这些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和Kim and Landau (1997)的论断相一致:汉语、日语和朝鲜语均是图形突出语言。本论文所研究的另一种易位形式是致使性论元易位。致使性论元易位发生在成对的及物动词变体句和不及物动词变体句之间,其中“一个动词的及物用法大致等同于‘致使+不及物动词’”(Levin1993)。在本论文中之所以对致使性论元易位进行研究是因为有一部分物移动词参与这种易位。致使性论元易位包括若干种次类型。本文对其中的两种进行探讨:涉及“打碎”类动词和“滚”类动词的使动/起动易位和涉及“跑”类动词的诱使行动易位。对于致使性论元易位的成因有两种主要解释方法:一种是由Dowty (1979), Parsons (1990)等人提出的使动化方法;另一种是由Levin和Rappaport Hovav (1995)所提出的去使动化方法。通过对参与使动/起动论元易位的英汉语“打碎”类动词对比表明,像英语一样,汉语中也存在着词汇致使性论元易位,即易位是通过词汇直接操作实现,而不是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这与汤廷池(2002)的研究发现相一致。通过对英语和汉语的“滚”类动词和“跑”类动词对比,本文发现,由于这两类动词在汉语中呈不及物动词形式,缺乏相对应的及物动词形式,因而由这两类物移动词参与的论元易位绝大多数是通过迂回操作方法实现。本文通过运用英汉对比方法对汉语的物移动词与其两种论元易位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希望对进一步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关于汉语的论元结构易位还有许多地方有待于做进一步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