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活动的发展不仅具有地域性,同时还具有显著的历史承袭性。其所表现出来的地理特征,往往具有一个历史的形成过程。本文旨在以台东商圈的变迁为主线,借助历史商业地理的研究方法,结合青岛城市功能和城市规划变迁,围绕台东的时间(历史)、空间(地理)变化分梳理出台东商圈形成的历史过程,从而理清台东商圈形成的历史脉络,呈现区域变迁与城市区划、功能转变之间的互动联系,发掘区域商圈发展的规律,为日后台东商业中心和青岛城市规划及商业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第一章详细阐述了台东镇的诞生过程,并分别从市街布局和德国当局管理两个方面来分析了其对台东镇商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台东镇的市街布局,尤其是中心交易广场的设立,及该地区的卫生、市场管理,一方面保证了该区住民的健康安全,从而有了长期稳定居住发展的可能;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该地商业的有序开展,从而为台东镇商业萌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大量的人口填充进了青岛,加上日本当局将城市建设的重心移到大港方向,把中心放在台东和四方,台东镇在这种极为有利的环境下获得了初步发展,无论是市面还是商铺行业都得到了有效扩展,并奠定了初步的工业基础。该时期的台东镇向辽宁路方向和西北东南方向扩展,与馆陶路联系起来,成为边缘性的商业区。1922年至1938年是台东镇发展的黄金时期。商业业态日趋丰富,市场结构日趋合理,以冀鲁制针厂为代表的民族工业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产业工人也逐渐向此区域集中,人口迅速增加,从而刺激了市街规模的扩张。到日本第二次占领时期(1938-1945),台东镇被规划为城市中心,致使人口和商业得到了又一个飞速发展。到1949年,台东商业区已经远远超出李村、西镇、市场三路、辽宁路等诸多商业区,占据了商业副中心的地位。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一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整个台东镇的商业状况可以说是徘徊不前的。青岛解放后,台东以中小型轻工业为主,主要为私营工业区,以中小型轻工业为主,主要分布有手表厂、啤酒厂、卷烟厂、刺绣厂、自行车厂等,这些轻工企业在当时的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到80年代中期以后,台东区工业发展的后劲逐渐下降,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设了台东三路商业街,紧接着利群百货入驻台东,万达广场建成,逐步成为今天青岛的商业中心区之一。从台东商圈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可以发现,台东商圈发展的每一步、每一个阶段都与青岛城市的发展环境、规划、战略密切相关。因此,要促进台东商业的发展,必须将其置于青岛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设计与谋划,台东商业的发展及定位须与青岛发展的大战略合理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