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得城乡社区急剧变革。在变革下,社会整体上呈现出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在这种状态下,一方面乡村劳动力实现了自由流动,打破了土地桎梏;另一方面大量的乡村居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水平而外出务工。与之相对的是乡村社区建设缺乏相应的劳动力和人才。由此乡村社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具体呈现出乡村传统社区的没落、本土文化传承不足、生态生活环境进一步恶化、人情变得相对淡薄等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而这些社会矛盾所引发出的是乡村社会问题:如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年轻人代际分化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乡村社区不能更好地推动社区营造,这也将不利于乡村社区建设,自然难以实现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计划,离建设最美乡村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现在国家推动乡村振兴计划,致力于乡村社区建设与营造,但是目前为止整体的乡村社区建设比较迟缓,社区内部构建存在很大的问题。在这种状态下社区营造理论为乡村社区建设提供了一条道路,一条在国家与市场之外寻求社区内部自我驱动发展的道路,其既迎合了我国社会转型期推行社会治理的新政策,也符合当前乡村社区建设的实践要求。本文主要想通过乡村社区出现的祠堂重建现象来探析乡村社区建设的现状,从而为乡村社区营造寻找一条新的道路。所以笔者先通过田野调查法来观察祠堂重建后乡村社区的建设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且辅之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以此通过社区居民来进一步地反应乡村社区的建设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在调查时发现简村现在存在传统特色文化传承、内生动力、自治组织服务、生态环境现状等不足之处。在发现乡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和不足的前提下,提出相匹配的乡村社区营造方案。在此过程中,笔者发现简村祠堂的重建对于乡村社区营造存在一定的积极意义,起到凝聚乡村居民凝聚力的作用,使得村民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所以笔者希望在国家倡导乡村振兴、文化振兴的背景下,通过对社区祠堂的利用状况及乡村社区营造现状的研究,把现在乡村社区出现的祠堂这一公共空间应用到社区治理、建设和营造中去,再从人、文、地、景、产,五个维度来达到促进乡村社区振兴建设的作用,并且希望能够为现在的乡村建设、营造提供更多的途径,进而使人们能够相处更融洽,生活条件变得更好。由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社区营造的对策:(1)关注社区中的人,他们是社区营造的主体。这需要引导居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区治理和建设中去,加强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性;(2)加强公共空间秩序,构建乡村共同体。这就是要提升乡村社区居民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彼此认同感,以达到提高社区凝聚力的作用;(3)乡村社区自治组织的建设。这就需要建立完备的社区参与机制,需要多方主体互动,从而营造多元化的社区社会组织;(4)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这需要根据乡村自身的特色来营造,而南方地区的祠堂重建给其搭建起了一座桥梁,使得社区居民都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去;(5)乡村公共产业的营造。社区主要是针对乡村特色产业的营造,激发居民自身的潜能,通过乡村产业振兴吸引农民工返乡就业,从而促进家乡社区建设;(6)乡村公共生态环境空间的营造。这需要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的同时,再加以政府方面的倡导与监督,从而建设宜居乡村。并且笔者通过此次的研究,也对乡村社区营造提出了些许展望。首先是对于自身文化的肯定,乡村社区营造终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的道路;其次是乡村社区营造要牢牢把握住乡土中国的核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羁绊,加强居民之间的联系,为乡村社区发展提供精神支柱;再次是乡村社区营造要充分发挥“乡贤”的作用,使他们的个人能力、经济和社会资源应用到社区建设中去;最后是乡村社区营造要抓住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计划的政策,从而更好地推动乡村社区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