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曾亮(1786——1856),桐城派姚鼐门下文学成就最高的弟子,也是近代桐城派中非常有个性的作家。他身上体现了桐城派的文学传统,也体现了近代作家某些共同的特点。历来对他的研究比较集中于他提出的因时求真的文学思想,和一些具体篇章的解读上,对他的整体研究远远不够。本文拟对他的生平、思想、文学主张和创作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把握。 全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作家及其思想研究。梅曾亮处在嘉庆道光年间,社会政治、经济文学以及士林风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冲击。 梅曾亮一生主要是读书、教书、为官京师,成就在文学不在事功。青少年时期弃骈从散,后来连续经历几次丧亲之痛,使他的心态更为澹泊。为官时期也主要从事文学活动,将桐城派的影响扩大到京师进而到各地。晚年亲逢太平天国之乱,对社会变故有了更切身的体察。 梅曾亮在文学思想方面最有影响的是提出“因时”“求真”的主张,他将传统文论中的命题与时代结合起来,表现了对现实的关注,这两点前人已有比较多的论述。本文对人们较少关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包括他对桐城派因声求气理论的继承,尤其是他对文学创作的非功利性、创作中的灵感以及包括民歌、词、骈文在内的文体等相关问题的独特认识。 第二章:作品的分体研究。从不同体裁出发对散文进行具体的分析,其中政论文是最有思想性和桐城风格的一类。集中体现了梅曾亮对现实的批判,矛头直接指向皇权。其中也反映了他对权利的疏离和独善其身的心态。 实用性的散文数量比较多,包括序跋、书信和碑志等等。涉及到法令、边疆、外国入侵、与友人的交往等各个方面,集中反映了他关注现实的思想和文学主张以及日常的真实性情。 记人散文中,有一些写平凡人物的小文章文笔生动感情真切,具有归有光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