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绩效的测定与研究——基于能源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解释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che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部分地区盲目追从GDP的经济发展理念,使得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大打折扣,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的最大之现状,而由此导致的能源资源消耗大但利用低、要素配置低、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及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等问题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但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究竟处于哪种阶段?因此,定量的测度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了解经济发展方式是否合理,是属于粗放式的还是集约式的或是其他形式的,对于采取相应政策与措施很有意义。  现如今传统的要素驱动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另外一个重要引擎,全要素生产率开始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并且要素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增长贡献的此消彼长更成为判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依据。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内涵,则是由要素积累推动型转变为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型的。那么,评价经济发方式转变程度的最重要指标即是全要素生产率。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以往度量全要素生产率时,我们仅仅只关注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并没有考虑资源与环境因素的约束,在节能减排约束下,对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动力的进一步解答,也是从根本上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本文首先介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基于能源与环境因素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概念,并探讨以能源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表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绩效的可行。其次,介绍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方法以及本文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绩效的测度方法。第三,选定投入与产出变量,以各省份的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通过相关方法度量我国1998-2012年各省份的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曼奎斯特-卢恩伯格生产率指数,并与不考虑能源与环境因素的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此评价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绩效。最后,从人均GDP、能源消费、产业结构、政府管理、企业管理和FDI等角度考察了转变绩效的决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