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教研室的存在与发展不仅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种独特的现象,而且也是世界教育发展史上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现象。教研室自诞生之日起,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保证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特别是在教育总体条件和经费投入,包括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都并不理想的情况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其原有的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已不能更好地适应教师和学校快速发展的新要求。其弊端和不足主要表现为:自上而下、科层化、以“主在教学管理和规范”及侧重对教师进行“弥补缺陷”式培养为主要价值取向、忽视教师自主发展的原有教研室制度,不仅未能与时俱进,而且还出现了价值功能“异化”的现象;外控式教研活动的管理机制对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仅起到了“输血“的功能,而未能发挥“造血”的功能;工具理性取向的教研活动行为模式,不利于教师和学校在变动不居的情境中有智慧地行动等。对原有教研室制度在“扬弃”基础上进行创新,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要求。本文借鉴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教师专业发展等理论,采取文献法、调查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重点解决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教研室制度是如何产生和嬗变的,其在中国一枝独秀的深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是什么,目前其制度设计存在哪些问题;二是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教研室制度规约下教研员的教研行为到底对教师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目前面临的困境是什么;三是对独具中国特色的教研室制度进行创新,如何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从什么角度来对此进行中外比较研究;四是教研室制度如何在“扬弃”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其价值取向及实施策略是什么。本文的第一章首先论述了选题的三项主要缘由,接着通过对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论文、论著、年鉴等文献资料的认真梳理和剖析,发现目前尚未有与本研究题目一样的研究内容,但与本课题局部内容相关的研究、探讨和史料还是比较多的,这对本研究提供了一些新视野和有益的借鉴。本章还对重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区分,对研究的主要方法作了说明。对教研室制度进行创新,如果离开了历史的原因,其制度创新就变得不可理解。论文的第二章对教研室制度的演化历程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和审视,通过对教研室制度的萌芽、酝酿、成型、完善、演变的历史背景、基本线索和制度文本内容的考察与分析,指出了教研室制度演化的特点和价值取向,并提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制度创新指明了方向。教研室制度作为一种规范化、系统化的规范体系,在教研员现实的教研实践活动中,其实施、运作的成效如何,对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有多大的帮助,往往决定了其设计是否合理与有效。论文的第三章通过对不同时期教研室制度规约下教研员的教研实践活动行为模式的历史考察和分析,指出了教研室制度在实践运作中外控式教研活动管理机制与工具理性取向的教研活动行为模式存在的问题,对制度创新提出了一些新思考。尽管世界上尚未有与我国教研室职能完全相同的制度化、体系化的教学研究机构,但与我国教研室的部分职能有许多相似之处的专门机构还是存在的。目前我国的教研室已不仅仅是一个承担中小学教学研究和业务管理的专门机构,而且是一个集教学指导、研究、培训和业务管理等职能于一身的多功能的专门机构。教研室开展的各种教研活动是提高在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的一种最基本、最经常、最普遍的培训形式。鉴于此,第四章从教研室作为一个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机构的视角,通过对苏联、美国、英国和日本四个国家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机构的制度建设、具体实践活动的比较研究,提炼出了对我国教研室制度创新有益的理念、先进的经验和做法。教研室制度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引下制定出来的,价值观反映了教研室的目标追求。对教研室制度进行创新,确立其新型价值观至关重要,价值观的不同将会导致制度功能定位及教研行为规范发生变化。第五章根据教研室制度建设与在实践运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国外培训机构制度建设的镜鉴,本章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研室制度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并就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室制度如何创新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论述。在具体的创新实施策略上,力求在保持和改革原有教研室教研行政管理制度的同时,建立一套与“教研员参与的教师群体专业发展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相互促进”相匹配的新型教研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