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伤寒论》对温热病的继承、创新及其对温病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加深对温热病发生发展、变化机转以及如何辨治的理论认识。方法:通过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系统的梳理、归纳《伤寒论》中有关温热病的条文,进而探讨其对《内经》、《难经》热病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及对后世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结果:《内经》首创了六经分证体系,提出了表里传变、经脉传变理论和以针刺为主的汗、泻治疗方法。并针对外感热病的特点提出了望色察络、按尺切脉、辨齿察舌、观察汗出的诊断方法及早治疗、泻热、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难经》则提出了“广义伤寒”学说,并对五种伤寒的脉象进行了描述。《伤寒论》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创立了理法方药相对统一的外感热病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尤其在热病的六经分证、传变规律、药物治疗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发展和丰富了中医学外感热病理论。研究发现,《伤寒论》对温热病已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提出了清、下、滋阴等治疗温热病的具体方法,并创制了相应的方剂。温热病具有由表入里渐次传变和直中于里两种传变方式。随着病情的进展,邪热会由充斥全身转为与肠中糟粕相结而成燥屎,或与瘀血相结而成瘀热,或与水湿相搏而成湿热黄疸。治上焦热证的方剂有麻杏石甘汤、栀子豉汤及其类方;治中焦热证的方剂有白虎汤及类方;治下焦热证有猪苓汤。治阳明实证有三承气汤、麻子仁丸等方;治疗蓄血证有抵当汤、抵当丸、桃核承气汤;治疗湿热发黄有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热利有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等。另外,《伤寒论》还有针刺泻血热的方法。温热病病程中,津液被邪热持续消耗,机体会出现津液亏虚的症状并持续加重。所以到温热病后期往往需要滋阴补虚,所用方剂如黄连阿胶汤、猪肤汤、竹叶石膏汤等。《伤寒论》清、下、滋阴等法及相应方剂被后世温病学理论所吸收,温病学又对其进行了创新发展。如用桑菊饮、银翘散等辛凉解表,完善了《伤寒论》之汗法;将三承气汤演变为增液承气汤、新加黄龙汤等9首方剂;并新增了开窍、息风等法。结论:《伤寒论》对温热病的认识和论治上承自《内》、《难》二经,并发展出了理法方药统一的六经辨证体系,弥补了《内经》热病理论和治疗方面的不足。《伤寒论》对温热病的认识和论治下启后世,其治疗温热病的清法、下法、滋阴法及相应方剂为后世温病学所吸收利用,《伤寒论》对温热病的诊治贡献卓著。从《内经》到《伤寒论》再到温病学,对津液的重视一脉相承,体现了津液的重要地位及有一定的抗御病邪的作用,值得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