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大学生体力活动不足,久坐行为普遍,已成为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体力活动长期缺乏可能引发体质下降、肥胖率上升和心理疾病等健康问题。体力活动行为与身心健康程度密切相关,研究证实定期的体育锻炼对长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有益。鉴于体力活动不足现状的普遍存在,社会心理学家主张有必要探讨导致和决定体力活动行为变化的因素和机制。因此,探究相关心理因素与体力活动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研究目的:调查大学生身体外表的相关心理和体力活动现状,探讨大学生体力活动行为与身体心理活动间的关系,从外貌心理学角度丰富体力活动行为的相关研究,深入探讨身体意象和社会体格焦虑对体力活动行为的影响效果。旨在帮助大学生群体形成正确的身体认知观念,提高大学生体力活动水平,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研究方法:在文献研究基础上,设计同一主题的三项研究进行关系探讨。包括调查研究(研究1)、质性研究(研究2)和课程干预研究(研究3)逐步解释研究问题,弥补单一研究方法的局限。其中研究1采用多维身体意象量表,社会体格焦虑问卷、国际体力活动问卷及一般资料问卷,调查在校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最终得到有效问卷确定被试574名。研究2采用建构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范式,招募22名大学生作为质性研究被试,使用理论编码处理文字资料,补充说明研究1并深入探讨研究问题。研究3采用课程干预实验法,探索40名大学生运动干预前后心理变量的变化情况。研究采用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及假设检验。研究结果:1)大学生体力活动不足,主要是中到大强度体力活动水平严重不足,久坐时间较长;2)大学生身体意象、社会体格焦虑在性别、学科、肥胖程度上有显著性差异,在年级上无显著性差异。体力活动在性别、年级、学科上有显著性差异,在肥胖程度上无显著性差异;3)大学生身体意象、社会体格焦虑与体力活动变量的部分维度间呈现小到中等程度的两两相关(r=0.091~0.552,P<0.05);4)性别、学科、年级、外表取向得分、对体格自我表现的不舒适感得分可预测大学生总体力活动水平(R~2=0.10,P<0.001);5)路径分析发现大学生身体意象与社会体格焦虑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57,P<0.001),大学生身体意象对中到大强度体力活动的直接效应显著(=0.20,P<0.05),社会体格焦虑与中到大强度体力活动的线性关系不显著(=-0.05,P>0.05);6)消极身体意象、较高的社会体格焦虑体验对大学生体力活动行为具有促进和阻碍两种作用;7)40名体育专业学生进行14周的健美操、太极拳、体操和瑜伽课程学习不能显著改善身体意象和社会体格焦虑。结论:大学生身体意象与中到大强度体力活动的相关关系显著,且大学生的身体意象可正向预测中到大强度体力活动。消极身体意象和较高的社会体格焦虑体验可能激励或阻碍大学生运动参与,进而增加或减少体力活动行为。大学生身体意象、社会体格焦虑等外表相关心理状态与体力活动行为有待深入探索。三项研究的发现对促进大学生体力活动行为,改善身心健康具有应用价值。建议:大学生须正确认识身体意象和社会体格焦虑,避免社会体格焦虑带来的负面效应。建议学校及相关部门关注大学生与身体活动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并积极促进大三、大四,非体育、艺术类大学生的体力活动。同时,建议大学生通过重构自我认知、思维转移、降低强迫仪式行为等方法调节自我对身体或外表的消极意识,积极参加正念训练以改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