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是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对我国农业结构优化转型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保障意义。榆林是我国马铃薯五大优生区之一、全国马铃薯三大主产市之一。榆林的马铃薯产业目前存在着大而不强、产业链短、发展动力弱化等问题,因此研究榆林市产业结构、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提出榆林市产业融合发展与马铃薯产业融合发展建议对策,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产业融合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等理论为基础,以榆林市产业结构优化转型为背景,以榆林市产业融合程度评价与马铃薯产业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指标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榆林市产业结构进行剖析,进而详细分析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提出马铃薯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建议。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榆林市近四十年间生产总值与人均生产总值有了大幅增加,三产结构由“一三二”(58.7:20.0:21.3)演变为“二三一”(5:62:33),2011年以来榆林市第二产业贡献率保持在75%左右,长期由第二产业驱动经济发展。榆林市农业总产值近年来有了大幅增加,但增加值率却持续下降,农产品生产总量大幅增加。榆林市三产融合度表现为中高度融合,但近年来有所下降,榆林市农林牧渔与其服务业融合度表现为中高度融合,近年来有小幅度下降。2、榆林市产业融合发展仍存在系列问题,如:宏观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产业结构单一、市场主体活力不强;规模经营化程度低,新型经营主体占比不高;要素支撑短缺,改革创新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瓶颈制约突出的系列问题,提出未来榆林市产业发展应科学布局,整体规划榆林产业融合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重构榆林产业结构;强化产业园区科技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区域品牌培育,打造知名产业融合示范区;以产业重构为契机,促进产业多功能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建议。3、榆林市马铃薯产业近四十年种植面积扩大了6万公顷,总产增加了40万吨,稳居全省第一马铃薯种植市,马铃薯产业已基本形成了从良种繁育、种植、加工全产业链模式,但总体来看仍存在着“产业大而不强,农民不富”的困境。研究发现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存在着单产水平整体较低,产业发展不强;加工水平大多仍停留着初级阶段;产业化程度低、融合度低;马铃薯产业融合发展较慢等系列问题。针对此,提出未来榆林马铃薯产业应加强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建立多级分层加工体系;强化马铃薯市场营销体系;建立健全产学研科技生产体系;加强政策引导马铃薯产业融合发展;深度挖掘深耕马铃薯文化特色;强化榆林马铃薯品牌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