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霸县凹陷新近系馆陶组为研究对象,以陆相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地质、测井、地震以及试油资料开展了该地区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的研究,总结了控制油气聚集与分布的主要因素,对凹陷内有利区带进行了预测。
本文运用井震结合的方法,将馆陶组划分为3个中期旋回(Ng3、Ng2、Ng1)和7个短期旋回(Ng33、Ng32、Ng31、Ng22、Ng21、Ng12、Ng11)。
通过对相标志、单井相及剖面相的分析,总结了霸县凹陷新近系馆陶组主要发育的两种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垂向上,馆陶组底部发育辫状河,Ng3上部、Ng2、Ng1发育曲流河。
以沉积背景分析和砂体展布特征研究为基础,结合碎屑组分含量的变化,指出霸县凹陷馆陶组主要存在两个物源方向,分别为北北东向和西向。其中凹陷北部主要接受西部物源的沉积,凹陷南部沉积受西部和北北东向物源共同影响。
结合物源分析,利用砂体展布特征研究,对霸县凹陷各级次旋回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和纵向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平面上有多条呈北北东向带状展布的河道,河道之间常见分散与聚合现象。
以沉积相分析为基础,对成藏条件和运聚条件进行分析。指出霸县凹陷馆陶组油气分布位于临近沙一段生烃中心的河道砂体中,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是断层和渗透性砂体,呈阶梯式运移。岔河集-高家堡构造带、文安斜坡带为霸县凹陷新近系有利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