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色波,生于1956年,藏族作家。1983年,他弃医从文,开始自己的文学创作事业。色波的小说创作数量不算多,最能代表其小说创作风格的三篇小说是:《传向远方》、《竹笛,啜泣和梦》和《幻鸣》。1991年出版的小说集《圆形日子》是最能代表其小说创作特点的个人专集,从中我们可以体察到他对于西藏地域文化的某些独到的思想和艺术表现,其中某些作品曾被译成意大利文、德文、英文和日文发行到海外,评价也较高。1985年前后,西藏文坛出现了“西藏新小说”,这种小说以其地域色彩、结构、语言、叙事方式的新奇在全国小说界掀起了巨大的冲击波,而色波就是研究“西藏新小说”创作不可缺少的代表性人物。
长期以来,关于西藏的话题,不管是文学作品、摄影作品和美术作品都有着相同的致命弱点,这就是从整体上无法逃脱神化、美化西藏的传统模式,在文化批判不足,在思想上也存在着严重的本土自恋倾向。色波的全部作品都是以西藏为题材的,然而,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他选择了与多数小说家不同的路线,他的小说虽然也有神秘莫测的色彩,但他却拒绝仅为读者提供引人入胜、充满技巧的故事。在色波的笔下,西藏世界没有蓝天白云的悠然,也没有渲染宗教神秘的寻根冲动,没有神秘,没有幻想;只有平淡的生活、平静的故事、无惊无奇的情节,在他的小说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的一种理性思考。在对西藏的认识上,色波也以一个作家、一个藏族的身份显示出了他独到的观点和突破,他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在虚构与想象中展现着生活在西藏的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
色波用平白的语言以及非故事性的叙述方式向我们揭开了藏族人民心灵深处的面纱,还原了一个西藏本来的面目,为读者对于西藏的认知找到了一个客观的平衡点。此外,色波的小说在篇章结构、叙事手法和语言特点等方面都有很强的个性,不仅如此,作家独立的精神思考和非功利性的纯艺术创作态度也是值得每位读者尊敬的。
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作家的作品内容进行解读,分为两小节,重点分析了色波小说内容中关于西藏现实生态的描写不同于以往作家的方面,揭示其客观、独特的写作角度,并且就小说中出现的拉萨城市文化的某些片断进行了一些简单分析;第二部分分为二小节,结合作者的代表性作品分别从小说创作的叙事手段和结构情节等方面探讨了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第三章则通过分析阐释在色波的许多小说中都重复出现的因素:普世的孤独感和对圆形意识的关注,来探寻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作者关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和西藏文学创作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