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手术治疗对广泛转移及复发的晚期恶性肿瘤难以达到理想的疗效;随着生物治疗的发展,肿瘤的靶向治疗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靶向治疗特异性强,在杀伤肿瘤的同时对正常的细胞无明显的破坏作用或影响较小。关于运动对肿瘤靶向治疗的影响,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少,也未见有较深入的研究;本研究探讨不同的运动时间联合活性肽修饰的PLA-PLL载药纳米给药系统对肝癌靶向性的影响;旨在寻找促进药物靶向治疗效果的途径,为运动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作用提供新的依据。实验方法:64只雌性ICR小鼠,建立肝癌模型后,随机平均分为4大组,即:生理盐水组、药物组、运动10min组、运动20min组,每大组再均分为24h和48h两个小组,每小组8只小鼠。(1)生理盐水组(C组):(a)生理盐水组24h组(C-24h组)(b)生理盐水组48h组(C-48h组)(2)药物组(D组):(a)药物组24h组(D-24h组)(b)药物组48h组(D-48h组)(3)运动10min组(S10组):(a)运动10min,24h组(S10-24h组)(b)运动10min,48h组(S10-48h组)(4)运动20min组(S20组):(a)运动20min,24h组(S20-24h组)(b)运动20min,48h组(S20-48h组)尾静脉给药,C-24h组、D-24h组是指小鼠分别在注射生理盐水和药后8天处死。C-48h组、D-48h组是指小鼠分别在注射生理盐水和药物后9天处死。S10-24h组、S20-24h组是指小鼠在注射药后24h开始运动,每天运动的时间分别为10min、20min,每天运动一次,运动7天后处死;S10-48h组、S20-48h组是指小鼠在注射药后48h开始运动,每天运动的时间分别为10min、20min,每天运动一次,运动7天后处死。在整个实验过程中,C组小鼠注射一次生理盐水,D组、S10组和S20组小鼠注射一次药物。实验结果:1.D-24h组与D-48h组相比,发现其肿瘤组织浓度没有显著性差异,S10-24h组与S10-48h组相比、S20-24h组与S20-48h组相比,结果发现其肿瘤组织药物浓度,也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在注射药物后分别在不同时间运动对肿瘤组织药物浓度没有影响。2.S20组与D组相比,其肝癌组织的药物浓度和NO浓度分别平均升高42%和49%(P<0.01);且与S10组相比,S20组肝癌组织的药物浓度和NO浓度分别平均升高30%和27%(P<0.05);表明在适宜的强度下,随运动时间的增加,引起肝癌组织中药物浓度也相应的增加,NO的浓度也升高,即药物载体给药系统对肝癌的靶向性增强;这提示肝癌组织中NO的浓度与药物的靶向之间存在正相关的联系。结论:适宜的运动量能增加PLL-PLA-RGD载药纳米粒对肝癌靶向性。其可能作用机制为:运动引起肝癌组织NO浓度的升高,NO可以刺激肝癌组织αvβ3的表达升高,而αvβ3的高表达可以促使更多的生物活性肽RGD修饰的PLL-PLA载药纳米粒与其进行竞争性结合;在此机制的作用下,增强了PLL-PLA-RGD载药纳米粒对肝癌的靶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