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我国农业农村部于2015年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以来,我国农用化肥消费量显著降低,肥料利用率明显提高。本研究根据湖北省种植业“十四五”规划,将湖北省划分为五大区域,基于作物养分需求和土壤养分供应能力,明确湖北省主要粮食(水稻、小麦、玉米)、油料(油菜、花生)、棉麻(棉花)、蔬菜、果树和茶等作物在当前与目标产量下的化肥理论需求总量,分析基于当前产量的湖北省主要农作物化肥理论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21YFD1901200); 湖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HBHZD-ZB-2020-00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2662021ZH001)项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国农业农村部于2015年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以来,我国农用化肥消费量显著降低,肥料利用率明显提高。本研究根据湖北省种植业“十四五”规划,将湖北省划分为五大区域,基于作物养分需求和土壤养分供应能力,明确湖北省主要粮食(水稻、小麦、玉米)、油料(油菜、花生)、棉麻(棉花)、蔬菜、果树和茶等作物在当前与目标产量下的化肥理论需求总量,分析基于当前产量的湖北省主要农作物化肥理论减量空间。通过计算湖北省农业废弃物(畜禽粪污、秸秆)的养分资源量,评估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及农业废弃物还田的化肥可替减潜力。此外,本研究搜集公开发表的文献448篇,采用Meta-analysis方法探究不同农作物通过调整管理措施实现化肥减量的潜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QUEFTS模型估算湖北省当前产量水平条件下的不同农作物养分需求量,明确2019年不同农作物理论养分需求总量分别为73.14万tN、51.02万tP2O5、96.31万tK2O。鄂中地区种植农作物的理论养分需求量占比最大,鄂西南地区占全省比例最小。明确不同区域每个等级下的化肥投入定额,其中氮肥施用定额为氮肥定额下限的80%。磷、钾肥的定额下限为作物籽粒磷、钾带走量。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按照40.2%、18.0%和50.0%计算,湖北省主要农作物化肥理论需求量为197.83万t,化肥理论减量空间为33.7%;其中粮食作物化肥理论减量空间为55.30万t,蔬菜减量33.17万t,;当氮、磷、钾化肥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到43.0%、20.0%和60.0%时,在当前产量不变的前提下,湖北省主要农作物化肥理论投入量可降至188.93万t,减幅为36.6%。(2)不同区域畜禽(猪、肉牛、奶牛、羊、肉鸡、蛋鸡)养殖土地承载力差异较大,其中鄂北地区的土地承载力指数最高,鄂中地区的土地承载力指数仅在0.17~0.54,有较大的空间来发展畜禽养殖业。2019年湖北省畜禽粪污养分资源量分别为36.89万tN、14.03万tP2O5、51.84万tK2O。按照畜禽粪污肥料化还田率65%计算,畜禽粪肥的养分还田总量分别为23.98万tN、9.12万tP2O5、33.70万tK2O,理论可替减化肥比例分别为17.4%、12.0%、56.2%。湖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以鄂中地区秸秆资源量最高,鄂西北地区最低。当前湖北省秸秆养分资源为31.07万tN、9.98万tP2O5、68.30万tK2O,理论可替减化肥比例分别为22.5%、13.1%、114.0%。(3)基于收集文献数据和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进一步计算得出主要农作物采取不同农业调整措施对氮肥利用效率的提升潜力。相比于常规施肥,施用缓/控释肥对不同农作物的氮肥偏生产力平均提升幅度为32.3%,其中对茶叶的氮肥偏生产力提升幅度最大(87.0%),对油菜的提升幅度最小(8.9%);施用有机肥平均可以提升40.1%的氮肥偏生产力,其中氮肥偏生产力提升最大的同样是茶叶(79.8%),对大豆的提升幅度最小(28.2%)。通过调整施肥技术,相比于人工表面撒施,增加施肥深度可以使氮肥偏生产力平均提高7.0%;水稻机械测深施肥可以提高19.4%的氮肥偏生产力。增加施肥次数可以使不同作物的氮肥偏生产力平均提升21.5%,其中对棉花的提升幅度最大(33.4%)。通过调整栽培技术,提高施肥密度,氮肥偏生产力可提高5.5%~27.0%,平均为13.6%。综上所述,在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按照40.2%、18.0%和50.0%时,湖北省主要农作物化肥理论需求量为197.83万t,与湖北省实际化肥施用量相比,理论减量空间为33.7%,可以通过有机废弃物(秸秆、畜禽粪污)还田、以及不同农业措施调整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湖北省主要农业废弃物还田理论可实现氮肥消费量减少39.9%、磷肥消费量减少25.1%。农业废弃物还田理论上可满足主要农作物的钾素需求。对不同农作物而言,调整肥料类型可平均提升36.6%的氮肥偏生产力,调整施肥技术可以提高13.3%的氮肥偏生产力,通过调整栽培技术可以使氮肥偏生产力提升13.6%。
其他文献
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LTR)反转录转座子(LTR-REs)是高等植物基因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基因组结构形成、基因功能表达和基因组结构进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单一物种的研究无法系统获得LTR-REs的分布、结构、功能等方面的规律和特征,而快速增加的物种全基因组数据为全面分析植物基因组LTR-REs的特征提供了可能。因此,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Per
水文连通性是指泥沙、营养盐和生物体等各种物质以水为载体,在空间异质景观或斑块间进行迁移、传输或扩散的便利程度,其受降雨、地形、植被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如沟渠、道路和梯田的建设,改变了流域自然的下垫面状况和景观要素的时空分布格局,导致流域水文过程由自然主导转变为自然-人类共同主导,进而影响流域水文连通性。以往研究针对单一人类活动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开展了大量工作,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多样性和水
2019年12月以来,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 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持续蔓延,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SARS-Co V-2的快速传播主要由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无症状感染者和潜伏期患者也具有传染性,二是具有更强传染性的突变株不断出现。SARS-Co V-2的早期诊断是有效预防和控制COVID-19疫情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灵
土壤水分是开展农业活动的基础条件。水分运移影响了土壤性质和根系分布特征,为水分运输提供通路;相对应的,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改变了土壤性质。由于土地利用的变化,土壤理化性质与植物根系分布特征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土壤性质与根系结构的共同作用下,土壤水分运移受到影响。不同植物根系构型、土壤理化性质都会使剖面水文连通性反映出不同的趋势。为响应国家退耕还林、坡改梯的政策,坡改梯田成为山区改善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
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广泛且迁移转化过程复杂,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水污染控制工作中的重难点所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结果显示,农业源总氮、总磷排环境量占比46.5%和67.2%,这一数据在我国降雨径流易发和水土流失敏感的丘陵山区进一步提升。但由于对农业面源来源认知不清,加之技术和应用模式不完善,致使农业面源污染成为我国农村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严重阻碍。为此,本文首先基于实地调查分析了谭
结直肠癌(CRC)是消化道癌症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生率和死亡率逐年递增。目前,对于CRC基因组分型及机制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CRC早期阶段的分子图谱和关键事件尚不清楚。近年来,随着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实现了在蛋白水平上的高通量鉴定及癌症蛋白基因组学的多组学解析。我们收集了148例CRC患者的435份微量肿瘤样本,覆盖4个组织病理学阶段,即非肿瘤期(NT期)、上皮内瘤变期(I
菊花是菊科菊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种植方式通常以设施连作为主。而这种多年连作模式也引发了严重的连作障碍,导致枯萎病频发,经济损失巨大。本研究主要针对河南新乡当地切花菊“光育”品种的连作枯萎病害现象,从连作菊花根际土壤分离致病菌,对其入侵及定殖方式、致病力以及对植株产生的生理胁迫开展研究,结合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探究当地连作引起的枯萎病的发生原因及发病机理,为菊花枯萎病的防治以及
水通道蛋白是一类参与维持细胞水分稳态的膜转运蛋白。OsAQP(EF495246)是本实验室前期从水稻幼穗c DNA文库中分离的液泡膜内在蛋白类水通道蛋白的编码基因,在水稻根和地上部分均有表达,且高盐和干旱均能诱导其表达量上调。为鉴定该基因的功能,实验室构建了OsAQP过表达转基因水稻和拟南芥,发现OsAQP过表达能够促进转基因水稻和拟南芥种子的萌发、增强转基因植株生长过程中对盐胁迫的耐受性。本文以
多物种的微生物菌剂在强化土壤微生物区系、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作物抗逆性、提升农产品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普遍认为,菌剂中有益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短是当前多物种菌剂应用的障碍之一。微生物形成生物膜后,不仅有利于其在环境中定殖与存活,还可促进不同物种间的互养共生,从而提高其生态功能。因此,多物种菌剂中微生物互作及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可能对其效用产生潜在影响。为了揭示多物种菌剂相关微生物的生物膜形成与其
斑马鱼容易大规模饲养,由于胚胎易得、便于体外观察等优点而成为一种越来越受欢迎的模式脊椎动物。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转录本长度不小于200 bp的不具有编码能力的RNA,其表达水平一般低于蛋白编码基因,与蛋白编码基因相比,lncRNA在更窄的时间窗内表达,并且在早期胚胎中特别丰富。一些lncRNA具有组织特异性表达以及保守的二级结构、剪接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