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分析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的疗效,并结合术后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资料,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支架植入治疗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到2003年我科门诊及病房治疗的,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265例,所有病例均经脑血管造影或颈部磁共振血管造影证实。其中CAS组160例,MT组105例。支架治疗组采用局麻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术前3d开始口服阿司匹林片(300mg 1/d)和噻氯匹定片(250mg 2/d),术后继续口服噻氯匹定片(250mg 2/d)30天,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 1/d)6个月,6个月后根据造影结果调整为100mg/天,维持终生。药物治疗组为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天,服用6个月后改100mg/天,维持终生,噻氯匹定250mg 2次/天,服用30天。观察两组治疗后30天内、12个月有无缺血性神经系统事件发生,进行NIHSS评分,监测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临床和影像学随访时间为11~15个月,平均13.5个月。结果:CAS手术的技术成功率100%,血管狭窄由术前平均79.5±14.6%降至术后平均 11.2±7.8%(P<0.01),手术前后血管直径有明显变化(1.5±0.6mm、4.1±0.4mm,P<0.01)。CAS组30天总的死亡率和卒中发生率要低于MT组,但无明显差异(0.63%、1.9%,P>0.05),CAS组和MT组各有1例大卒中(0.63%、0.95%,P>0.05),MT组死亡1例(0.95%),CAS组无死亡。平均随访13.5个月,CAS组无死亡,同侧卒中1例(0.63%),总的卒中和死亡2例(1.25%),MT组同侧卒中3例(2.86%),死亡1例(0.95%),总的卒中和死亡5例(4.76%)。CAS组较MT组的同侧卒中相对危险度(RR)降低79%(P<0.05),总的卒中和死亡相对危险度(RR)降低75%(P<0.05)。CAS组再狭窄1例(0.63%),因患者临床没有脑缺血症状,未进行再次治疗。颈动脉彩超评价CAS组狭窄程度由术前的79.5±14.6%降至术后的11.2±7.8%(P<0.01),PSV由术前的352.2±185.5 cm/s降至86.3±26.2 cm/s(P<0.01)。平均随访13.5个月CAS组和MT组血管内径变化为<WP=6>3.54±0.58mm、2.50±0.68mm(P<0.05),两组CDFI测定PSV的分别为66.7±18.2 cm/s、205.2±54.6cm/s(P<0.01),软斑比例0、45.7%(P<0.01),溃疡比例0.63%、60%(P<0.01),CAS组有1例发生再狭窄,PSV为250cm/s,造影示有>50%的再狭窄。CAS组有154例(96%)治疗前发现狭窄处有血液湍流,支架治疗后狭窄处血流变为层流。MT组未发现有类似改变。结论:CAS是治疗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和预防卒中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其围手术期总的卒中和死亡率低,长期随访卒中复发率和再狭窄率低,较MT疗效更好。双联抗血小板较单联疗法更具优势。CAS通过扩大管径、稳定斑块、改变血流模式而发挥治疗作用。颈部彩超是准确评价颅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疗效和长期随访可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