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主要结论分述如次:
(1)学校的课程改革是在多级化的政策“指令”下开启的。“会议”、“培训”及“日常实践”是教师解读政策意义、建构行动依据的主要场景。其中,日常实践是教师将“文本政策”转化为“实践政策”的核心环节。教师对“政策意义”的建构活动贯穿于执行的全程。
(2)学校的课改政策执行基本上可分为“规划筹备”、“实验探索”和“巩固提高”三阶段。“召开会议”、“制定规则”、“组织培训”、“开展交流”、“听课评课”、“多重奖励”是惯用举措,其实质为一系列科层管理权力的运用。
(3)概言之,学校的全部执行行为可归为“意义形成”、“行动实施”和“成果展示”三大“系统”,各系统有机互动构成学校政策执行的恒常模式。该模式使学校成员对政策的解读“本地化”、工具的运用“单一化”、成果的输出“表面化”。整体上,课改政策的执行并没有使课堂教学发生根本转变。
(4)模式化的政策执行是学校组织制度逻辑“编程”的结果。科层组织中的“行政逻辑”和学校情境下的“认知逻辑”作为两股强势的约束力量,分别决定着学校执行政策的基本程序和手段、左右着学校成员建构政策意义的主要原则和倾向。此外,诸多源自历史传统的行为惯习和学校环境的制度脚本也以“无声强迫”的方式操控着学校的政策执行。
(5)任何的深度变革必然呼唤人们摆脱既有制度“铁笼”的笼罩,学校成员有必要在政策执行的实践中提升自我反思的理性自觉意识,并在当前的“渐进性改革”中探索成为变革主人的可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