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细胞内的ERK信号通路及骨架蛋白MAP-2为介入点,探讨针刺对失眠模型大鼠脑内GABA的变化影响是否是通过一系列的信号传导,从接受刺激,骨架蛋白转运递质,逐级传递到相关靶细胞,产生治疗效应的递质,从而表现出针刺对疾病的治疗作用。进而初步阐明针刺对失眠一病的治疗效应与调节神经元细胞骨架有关蛋白的联系。方法:1.本实验选用60只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200-220g),适应性饲养一周,选择活动、饮食、睡眠、毛发色泽、眼睛等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大鼠50只,后将这50只大鼠按完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组10只,模型组10只;模型+针刺组(以下简称针刺组)10只,模型+抑制剂组(以下简称抑制剂组)10只,模型+抑制剂+针刺组(以下简称抑制剂+针刺组)10只。空白组于分组后第1天开始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注射比例按体重100g/mL,连续注入2天;模型组、模型+针刺组、模型+抑制剂组、模型+抑制剂+针刺组同时用对氯苯丙氨酸(PCPA)进行造模,腹腔注射,按体重100g/mL比例注射,连续2天。造模后根据大鼠的行为学特征判断其造模是否成功,针刺组于第3日开始每天上午进行针刺治疗,连续治疗7天;抑制剂组于第3日开始每天按30mg/kg的比例鼠尾静脉注射ERK抑制剂,连续注射7天;抑制剂+针刺组从第3日开始每日注射ERK抑制剂后再行针刺治疗,连续7天。2.实验结束后取材:大鼠麻醉消毒后将5组大鼠部分进行断头处理,于冰盘用手术器械迅速撬开颅骨,剥离脑组织,后小心取出下丘脑组织;其余大鼠麻醉消毒后将大鼠固定于平板上,用手术器械剪开胸腹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暴露胸腔,剪开肋骨暴露心脏,后用注射器针头从左心室插管之后立即剪开右心耳,先用生理盐水灌注,后用4%多聚甲醛灌注以此来对大鼠脑组织进行固定处理,最后将固定好的脑组织取出备用。3.用Western和免疫组化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电镜观察下丘脑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4.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处理,对各组数据进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满足条件的数据做单因素方差分析。不满足条件做H(Kruskal-Wallistest)检验。结果:1.造模24h-48h后,造模组大鼠开始出现狂躁、部分直立姿势、进食量增加、白天活动频繁、睡眠时间减少,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别,可判断造模成功。2.大鼠下丘脑内ERK的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相对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显著降低(P<0.01),抑制剂组显著降低(P<0.01),抑制剂+针刺组无明显变化(P>0.05);与针刺组相比抑制剂组(P>0.05),抑制剂+针刺组(P>0.05)无明显变化;抑制剂组与抑制剂+针刺组比较(P>0.05)。3.大鼠下丘脑内MAP-2的数据报告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MAP-2相对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MAP-2相对含量显著升高(P<0.01),抑制剂组相对含量升高(P<0.01),抑制剂+针刺组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针刺组比较抑制剂组(P>0.05)、抑制剂+针刺组(P>0.05)MAP-2含量无明显变化;与抑制剂组比较抑制剂+针刺组含量升高(P>0.05)。4.大鼠下丘脑内GABA的相对含量显示,对大鼠下丘脑内GABA表达的统计结果发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P<0.01)、抑制剂组(P<0.01)、抑制剂+针刺组(P<0.01)含量均明显升高;与针刺组比较抑制剂组(P>0.05),抑制剂+针刺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与抑制剂组比较抑制剂+针刺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针刺参与了ERK1/2信号调节机制,针刺对ERK的表达有抑制作用。2.针刺与ERK抑制剂可使失眠模型大鼠下丘脑内降低的MAP-2、GABA含量升高。3.针刺可能是抑制了ERK的表达从而上调MAP-2的表达,进一步使GABA含量增高达到了对失眠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