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教育和大学均与文化之间存在确实而直接的关联,那么“大学德育具有文化属性”在逻辑上无疑地是成立的。但现实情况是,在我国的德育理论和实践中,大学德育的文化属性并没有恰当地被重视和尊重,并在不够重视和片面对待的偏颇中逐渐式微。虽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研究回热的影响,大学德育的文化属性也只是被有限地关注和发生有限的复归。“大学德育具有文化属性”这一判断本身能够得到普遍认同,可是在现实的社会运行、教育运行甚至文化运行的环境中,就往往遭遇消解。究其根本,处在困境中的,并非大学德育文化属性本身,而是大学德育属性中双方面内容的制衡关系,确切地说,是大学德育所具有的“文化价值”的外在的、非本质的工具性属性所遮蔽的大学德育作为“价值文化”的主体性和价值性属性。所以,大学德育文化属性问题研究的关键并不在于对其成立与否的讨论,也不在于对其存在性的确证,而在于对大学德育文化属性存在状态的审视,对大学德育文化属性中工具性与主体价值性之间关系失衡的检讨与反思。本文对大学德育文化属性研究的重点就在于文化属性中价值性相对于工具性的失重以及其价值性的复归。在本文中,德育概念采取“守一而望多”的思路,即德育的核心或基础应该是道德教育,但不排除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排斥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的概念取文化哲学的界定思路,倾向于精神方面的内涵,指从人类历史的哲学、艺术、宗教、语言和逻辑、自然科学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教育、文化制度和社会组织形式中抽象出来的精神成分及其过程,也包括非精神成分在历史发展中的精神性和意识性过程。从文化一般中抽象出来的文化特性包括整体性、规律性和进步性、主体性和精神性,以及就文化相对形态而言的历时性文化传统中的民族性和共时性文化主题中的时代性。大学德育的文化属性指大学德育对文化的归属及其所具有的与文化一般特性相一致的特质,以及对民族文化传统和时代文化主题客观体现与必要回应的性质。结合当前大学德育文化属性失重的情况,首先通过考察德育实效评价中人的主体缺位和德育逻辑起点确定中人的本质失真,找到德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人”的认识和定位的误区;然后对我国大学德育文化属性中的文化功用过度开发下的泛政治化问题所集中表征的德育文化属性中工具性对价值性的侵占和贬损进行反思,从我国传统社会和当代社会两方面寻找了德育文化属性失重的历史渊源;进而在探析文化自身的特性、文化与人的实质同一性以及从德育本体立场上阐释大学德育内在范畴的文化本性的基础上,点明大学德育的本质属性是文化性;最后,从文化结构和文化发展的双重维度探讨我国大学德育基于文化主体性和价值性维度的必要文化回应,联系大学德育的现实意识形态引领职能,指出即便从大学德育政治社会化作用的客观要求和大学德育权威维护的主体需要考量,文化进路也是一种理性和切适的选择。依照文化属性的规约,大学德育要坚持基本的文化持守至少包括价值性与工具性的平衡,价值整全和文化包容的统一,理性与人文的融合,大众意识与精英精神的兼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