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水源灌区灌溉用水尺度效应研究——以通济桥灌区为例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gheng525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工业、生活用水量保持高速增长,对水资源的消耗日渐增加。在水资源供需平衡越发紧张的情况下,灌溉用水作为用水大户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国的“三条红线”、用水总量统计等工作都对灌溉用水量提出了要求;对灌溉用水量进行准确统计也有助于进行合理地水资源规划并推进节水灌溉。但南方多水源灌区河网密布、水源众多,用检测水源出流的方法成本太高难以实施;同时由于南方灌区水资源较为丰富,农民存在普遍的超量灌溉现象,由于回归水重复利用的原因,区域灌溉用水量并不是各田块灌溉用水量之和,因此用典型田块法计算得出的区域灌溉用水量则大大超出合理范围,甚至可能超出区域可用水资源总量。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灌溉用水的尺度效应进行研究,以便对多水源灌区的灌溉用水量进行计算。  本文以通济桥水库灌区为例,用改进的SWAT模型对灌区二元水循环进行了模拟,建立了不同尺度的灌区水循环模型,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1、改进的SWAT模型能够较准确地对灌区二元水循环进行模拟,其灌溉过程、水循环过程基本符合实际;塘堰在多水源灌区能集蓄降雨、收集上游回归水,多年平均的灌溉供水比例在50%以上,是最主要的灌溉水源。  2、回归水的分布主要受降雨的影响,在有效降雨量、降雨产流量均较低的枯水年和枯水期,河流、塘堰的回归水浓度和回归水重复利用量均较高。在精准灌溉模式下,灌区尺度的回归水的重复利用量也十分可观:经济作物的回归水重复利用量约为总灌水量的30%,水稻约为20%。  3、作物面积占比和灌溉制度是影响区域灌溉用水的重要因素,在三倍超量灌溉情境下,灌区尺度灌溉用水中的回归水占比提高了近一倍,经济作物从30%提高到56%,水稻从20%提高到40%。  4、随着区域尺度的扩大,河道中的回归水浓度逐渐提高,单位面积的实际灌溉用水量在减少:经济作物的区域灌溉用水量从尺度1的485.5mm下降到灌区尺度的389mm,水稻从555mm下降到496.2mm,说明在通济桥灌区,回归水的重复利用确实会导致区域灌溉用水随尺度增加而减少。
其他文献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其储存的碳总量几乎占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在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有着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作用。目前遥感技术是进行森林碳汇监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翻译并非完全中立的语码转换行为,而且还是一种受制于意识形态和赞助人等诸多因素操控的政治行为.在20世纪初英国对中国西藏的入侵战
对放牧家畜采食牧草种类进行监测,是研究草畜关系、草地管理及评价肉羊生长的重要基础。但目前对其监测还主要靠人工观测来实现,不仅主观性强,而且耗时耗力。因此研究一种牧草种类的自动识别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荒漠化草原的特点,以四子王旗王府一队草原上采集的牧草叶片图像为研究对象,从十几种常见牧草中挑选出糙苏、羊草及鹅绒萎菱菜三种牧草,分别采集50组图像,从图像采集、特征提取、图像识别、系统实现四方面进
高架桥梁是现代交通立体化发展的重要标志,高架桥梁的建设,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平面交通规划上所受到的限制,满足交通承载量日益加大形势下,对城市交通工程建设提出的要求.要保
快速成型技术是近年来倍受学术界和制造业关注的一种先进成型技术,是计算机信息技术、CAD/CAM、激光技术以及材料科学的技术集成。熔融沉积成型(Fused DepositionModeling,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