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非均衡”的地区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模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使我国资源要素配置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效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极为有力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伴随这一进程的,是区域发展差距的日益扩大以及区域恶性竞争的日趋激烈,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在这个背景下,统筹区域发展问题被提高到了国家基本发展战略的层次,使得区域整体化发展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本文着重研究东北经济区的区域整体化发展问题。在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板块中,东北经济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区,由于体制制度、经济结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该地区的区域问题具有显著的地区个性特征。同时,我国的区域问题,如地带性差异、地区恶性竞争、城乡差距、政府功能等等,在东北经济区也都有突出的表现。本文的研究,即是试图进一步的理解研究东北经济区的地区问题,并尝试提出促进区域整体化发展的办法,同时,也是希冀能够对推进全国及其他地区的区域整体化发展有所启示。本文的研究立足于区域经济学的学科理论和方法,但同时,也努力吸收和运用经济地理学、发展经济学等紧密相关的学科营养。理论基础的构架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实证主义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理念,本文的写作力求在较严谨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更全面、更细致和更深入的掌握东北经济区整体化发展的相关信息。本文的篇章结构由五章、十五节组成,在界定相关基本概念和综述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组织文章写作的技术路线,努力进行较为完整、系统、清晰的讨论。第一章主要是讨论区域整体化发展的概念,侧重阐述区域整体化发展的科学内涵,评述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以及归纳相关的发展案例。第二章主要是梳理区域整体化发展的基本原理,总结区域整体化发展的三种体制模式,即传统计划型模式、完全市场型模式以及政府主导型模式。第三章主要是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地区关系出发,分析东北经济区的相关历史演变过程,从整体发展基础、地区产业和空间结构、区域关系、区域发展差异和差距等方面讨论地区发展关系的现状特征,并着重从产业同构、交通和生态建设协调、地区竞争与区域经济组织角度分析了地区整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主要是侧重研究东北经济区整体化发展的方向和模式,讨论区域资源禀赋与资源地域组合的方式、趋势与机制,探讨区域产业部门结构整合的重点、机制和模式,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整合和企业集群的培育,以及讨论从强化区域发展中心、塑造发展地带、建设都市经济圈、调整城乡空间关系等方面重塑区域经济空间体系。第五章主要是提出东北经济区整体化发展的协调机制,认为应从行政协调、政策引导、利益共享、市场一体化、制度保障五个方面建立调控的机制,从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推进和生态空间建设角度提供调控的支撑,并提出了促进区域整体化发展的政府功能转变的基本方向、重点领域和构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