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经济区整体化发展及其协调机制研究

被引量 : 16次 | 上传用户:fiona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非均衡”的地区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模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使我国资源要素配置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效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极为有力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伴随这一进程的,是区域发展差距的日益扩大以及区域恶性竞争的日趋激烈,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在这个背景下,统筹区域发展问题被提高到了国家基本发展战略的层次,使得区域整体化发展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本文着重研究东北经济区的区域整体化发展问题。在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板块中,东北经济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区,由于体制制度、经济结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该地区的区域问题具有显著的地区个性特征。同时,我国的区域问题,如地带性差异、地区恶性竞争、城乡差距、政府功能等等,在东北经济区也都有突出的表现。本文的研究,即是试图进一步的理解研究东北经济区的地区问题,并尝试提出促进区域整体化发展的办法,同时,也是希冀能够对推进全国及其他地区的区域整体化发展有所启示。本文的研究立足于区域经济学的学科理论和方法,但同时,也努力吸收和运用经济地理学、发展经济学等紧密相关的学科营养。理论基础的构架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实证主义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理念,本文的写作力求在较严谨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更全面、更细致和更深入的掌握东北经济区整体化发展的相关信息。本文的篇章结构由五章、十五节组成,在界定相关基本概念和综述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组织文章写作的技术路线,努力进行较为完整、系统、清晰的讨论。第一章主要是讨论区域整体化发展的概念,侧重阐述区域整体化发展的科学内涵,评述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以及归纳相关的发展案例。第二章主要是梳理区域整体化发展的基本原理,总结区域整体化发展的三种体制模式,即传统计划型模式、完全市场型模式以及政府主导型模式。第三章主要是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地区关系出发,分析东北经济区的相关历史演变过程,从整体发展基础、地区产业和空间结构、区域关系、区域发展差异和差距等方面讨论地区发展关系的现状特征,并着重从产业同构、交通和生态建设协调、地区竞争与区域经济组织角度分析了地区整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主要是侧重研究东北经济区整体化发展的方向和模式,讨论区域资源禀赋与资源地域组合的方式、趋势与机制,探讨区域产业部门结构整合的重点、机制和模式,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整合和企业集群的培育,以及讨论从强化区域发展中心、塑造发展地带、建设都市经济圈、调整城乡空间关系等方面重塑区域经济空间体系。第五章主要是提出东北经济区整体化发展的协调机制,认为应从行政协调、政策引导、利益共享、市场一体化、制度保障五个方面建立调控的机制,从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推进和生态空间建设角度提供调控的支撑,并提出了促进区域整体化发展的政府功能转变的基本方向、重点领域和构建措施。
其他文献
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主要分布在冀、蒙、辽三省、自治区交界处,对于其用途,有不同认识。本文在较全面梳理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发现的基础上,探讨了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的类型及
<正>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有利于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以及各种形式的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
城市公园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公园湿地生态系统一旦破坏,直接影响城市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城市旅游与居民的休闲娱乐活动,从而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地区经济的
<正> 印度是世界上最多样化的国家之一,她既是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化国家,又是一个穷人占多数,贫富差距很大的国家。由于其独特的宗教、历史等因素,在与印度人谈生意时,有如下几
期刊
本文对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尼寺常住财产的收入与支出、尼寺的社会功能以及比丘尼的经济状况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首先,在常住财产的收入方面,尼寺的收入渠道比较狭窄,主要依靠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温州民营低压电器工业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高科技迅速发展和知识资本地位显著提高等严峻挑战,粗放化管理远不能适应长远发展的要求,人力资源已成为
<正>目前,很多小学都推崇公开课。但在我看来,授课教师的水平差异很大,有些公开课甚至可以称为"作课",在其中有太多的作秀成分。有的教师甚至像一位演员,课的大部分内容都是
目的研究厄贝沙坦和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用药方式对老年性高血压治疗的效果。方法本文调查时间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设置观察组:患者为在此期间到我院进行治疗的38例老年
农村聚居模式是农村聚落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定区域农村居民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了农村聚落形成、发展及分布规律的
现代经济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社会形态的表现形式体现为一个主题:变革与创新。对于任何经济实体来说,要想在剧烈变化的市场中生存下来,发展壮大,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