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所要揭示的问题是:李贺诗歌的“二元性”特质及其作为底层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该文以问题为中心,深入到文本中词句、意象的内部肌理,对李贺诗歌进行了最大限度的细读,具体展示了李贺诗歌鲜明而独特的“二元性”特质,比如,诗歌结构的多种并列形式、意义的复杂生成方式、一隐一显两个声音的对话、游移不定的两种视角、永远无法进入的两个世界,等等。这种“二元性”特质是他的生存困境的表征,他的生存困境渗透到诗歌的思想、结构中,渗透到最细微的字里行间,渗透到最隐秘的情绪表达。本文展示了李贺的诗歌与其生存困境之间的复杂关联,并由此引发对诗人李贺悲剧性命运的反思,表达对底层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文化关怀。
该文的具体论证在三个层面上展开:
第一个层面:语言-意象。这部分以品读李贺诗歌的语言为起点,首先从微观方面揭示李贺诗歌在意象的选取与构置、意义生成方面的“二元性”特征;进而从宏观上考察两类意象群,即“寒夜意象群”与“衰愁意象群”,“金石意象群”与“碎玻璃意象群”,从宏观层面上展示李贺诗歌意象的审美特质。
第二个层面:意象-心灵。这部分在内容上与第二章第三节“李贺的两极情绪”存在交叉,但考察侧重点不同,与前部分构成一种呼应关系。这部分通过对李贺组诗的考察展示李贺心灵世界的“二元性”特征:由希望到绝望的心路历程、复杂的“承恩情结”、“牧歌”与“苦难”的双重倾诉、失败者游移的目光。
第三个层面:李贺-人群。共有三个人物系列。首先是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李贺诗歌揭示了现实生存世界中的残酷秩序,由于他的尴尬身份,他在这种秩序中无所适从。这种尴尬状态在另外两组典型形象——女性和鬼神上更为具体地表现出来。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被抛入一个异己的世界,在残酷而荒谬的现实秩序面前无能为力——这恰是李贺的命运写照,所以他颠覆了幻相世界的寻常秩序,对鬼神形象进行了反常规的把握。
最后是该文的结论:李贺的生存困境与其诗歌的审美价值悖论。李贺有两重尴尬身份:“诗人”和“诸王孙”;这两重尴尬身份与他艰难的现实生存互相扭结,造成了他难以摆脱的生存困境。其诗歌的审美价值悖论是,一方面是感性与激情的溢出:“惊艳”式的感性震撼,激情穿缀起来的意象之舞;另一方面是韵味的不足:儒道两不济,意境不深远。独特的生存困境造就了李贺诗歌独特的审美价值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