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通行能力的铁路客运枢纽站房进站空间设计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y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速度加快,铁路客运综合枢纽也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铁路客运综合枢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渐向复合型、通过式和服务型的方向发展。铁路客运枢纽站房的进站空间设计将成为综合枢纽设计的核心问题之一,而进站空间的通行能力也是影响整个交通综合体进站体系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相关基本理论出发,分析了综合客运枢纽的内涵和发展模式,再对站房进站进站空间从前人理论基础上结合乘客行为进行了新的界定,归纳其发展背景和发展历程。理出一条从乘客的行为特征入手分析,进而分析各类进站设备设施并进行量化的研究,再推导进站各功能空间合理规模和设计要点提升进站空间通行能力的设计思路。通行能力影响因素从进展空间的现状进行分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主要影响因素为乘客行为特征、设备设施规模、进站空间布局形式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并做了做出具体分析。由于出行行为和交通特性进行分析时,都从个体和群体两方面出发,发现乘客的交通特性与一般行人有巨大差异,并以此为依据做了相关归纳。设备设施方面从服务水平和通行能力进行分析,一方面对排队空间、步行空间和进站设施服务水平分级做了重新整理;另一方面,结合乘客进站过程中的行为特征与前人理论,整理了进站过程中所遇到的安检设备、自动取售票设备、楼梯扶梯三类主要设备的通行能力的计算公式。站房进站空间则是先对其进行功能构成的划分:进站口空间和进站集散厅空间。再依据进站空间与候车空间之间的高差关系,将当前铁路客运枢纽站房的进站空间形式进行划分为:同层布局、跨层布局和混合式布局。依据以上分析总结出三个设计原则:以人为本,把握客流特征;配置优化,合理组织空间;优选布局,增强通行效率。客流特征从安检中客流特征、集散厅楼梯扶梯客流特征和排队乘客的客流特征三方面探讨。优化配置从安检区域、站房平台区域和垂直交通区域三个主要节点进行深入分析,最终得出了各设备设施需求的规模公式、需求面积计算公式和各节点的设计要点。优选布局从三种进站空间组织形式进行分析,总结其空间模式的特点,和优劣之处。笔者还将三种布局形式从交通形式、功能空间、进站流线和瓶颈节点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进站空间布局形式的总体设计策略。最后,结合铁路客运枢纽的具体设计案例——成都东站,对相关设备通行能力、设备规模进行演算,对客运枢纽进站空间进行分析,同时也验证构建的理论和相关模型的可行性及合理性。结论部分总结成果,给出了铁路客运枢纽进站空间建筑设计思路和策略建议,也对研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
其他文献
20世纪下半叶,随着城市建筑理论的发展很多建筑师或者理论家将类型学引入到建筑学中,由此为处理城市之中新旧建筑形式之间的和谐关系问题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在这个背景下,“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逐渐意识到城市的个性与特色在消逝,景观模式化痕迹加重,城市的形象在弱化,城市的景观与形象逐渐走向趋同。在当前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形象与自身
当前世界的能源格局是以化石燃料为主,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并存。虽然化石能源是当前的主要能源,但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低效开发和利用会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物、温室气体的排
当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问题越来越热,云南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诟病弊端诸多,是由于传统村落的保护牵扯的多领域多层次的综合问题,需要聚合多方力量同时发挥作用;不能仅仅从建筑
随着世界老龄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在1999年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国家,并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东北地区的老年人口数量在我国范围内增长相对较快,因此老年人的活动场所
学位
2010年,沈阳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建成,并开始运行。轨道交通的投入运营改变了沈阳市民出行方式和需求,公共交通格崩也由以常规地面公交为主转向常规公交与大运量、高效率的城市轨
20世纪后,工业革命给人们在物质上带来了很大程度的满足的同时,却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资源过度消耗,全球气候变暖,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破坏……人们在经历了数次全球性的能
徽州传统建筑是徽州地区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是记录地区文化历史的实物印证,也是研究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与艺术发展历程的宝贵依据。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对徽州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