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特别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大量使用,抗菌药物耐药问题非常严重,许多革兰阴性菌由于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产生导致对除头霉素和碳青霉烯类外所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使得产ESBLs细菌的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率逐年上升。在爆发流行过程中,来自医院内感染的ESBLs菌株主要发现在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因此成为住院病人面临院内感染的严重问题。但近年来随着产ESBLs细菌感染广泛流行,奇异变形杆菌耐药问题越来越严重,产ESBLs奇异变形杆菌的发生率也逐渐上升,对头孢菌素的普遍耐药使得氟喹诺酮类成为治疗奇异变形杆菌感染的有效选择。然而,如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一样,随着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广泛使用,多重耐药细菌也大量产生,耐药机制变得更加复杂化,奇异变形杆菌(P.mirabilis)耐氟喹诺酮类药物发生率也在呈上升趋势,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qnr)、具有修饰作用的新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ac(6’)-Ib-Cr)成为喹诺酮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因此,为了解本地区奇异变形杆菌的耐药情况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对本地区临床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进行相关性检测和分析。目的通过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分离奇异变形杆菌对常用抗生素进行耐药性分析,对常见耐药基因的检测,及耐药菌株DNA指纹图谱的构建,了解了本地区奇异变形杆菌的耐药情况,探讨了细菌耐药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本地区开展奇异变形杆菌感染的防治、耐药的监测、传染源的追踪及传播途径调查等工作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1)采用M-H琼脂稀释法测定14种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L2010版)标准进行判断。CLSI确证试验检测产ESBLs菌株。根据MIC值分别对产ESBLs奇异变形杆菌在CLSI M100-S20和M100-S19新旧折点下头孢他啶(CAZ)、头孢噻肟(CTX)和头孢唑林(CFZ)三种药物的敏感性以及ESBLs阳性菌株分布率变化进行界定。2)用PCR扩增法检测目的基因qnrB和aac(6’)-Ib。3)应用ERIC-PCR技术对产ESBLs和/或qnrB基因阳性奇异变形杆菌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1)33株奇异变形杆菌对亚胺培南最敏感、耐药率为0%,对哌拉西林、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氨曲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2.1%、30.3%、24.2%、27.3%、18.2%、21.2%;对头孢唑啉的耐药率最高,达100%,加替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三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分别为45.5%、39.4%、39.4%。2)33株奇异变形杆菌中产ESBLs菌株6株(18.2%),除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头孢唑啉全部耐药、哌拉西林高度敏感外,对所有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非产ESBLs菌株均明显提高(P<0.01),甚至部分达到100%。3)对头孢噻肟、头孢唑啉,按照CLSI M100-S20琼脂稀释法MICs新折点标准判读药敏结果与ESBLs表型检测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但对于头孢他啶,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评价。4)33株奇异变形杆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qnrB阳性株为12株,阳性率为36.4%(12/33),aac(6’)-Ib阳性株为3株,阳性率为9.1%(3/33),对加替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均为69.2%(9/13);其中2株同时携带qnrB和aac(6’)-Ib基因中,1株被证实为aac(6’)-Ib-Cr型。5)6株ESBLs阳性菌指纹图谱分5型,2株有相同指纹图谱。12株qnrB基因阳性菌指纹图有7型,其中A、E、F、G型各1株,占8.3%, B型2株,占16.6%,C、D型各3株,占24.9%;12株携带qnrB基因的菌株产ESBLs的菌株为5株(41.7%),其余21株不携带qnrB基因菌株产ESBLs的菌株为1株(4.8%),两者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株ESBLs/qnrB菌株对三种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均为100%。结论1)奇异变形杆菌多重耐药显著,对亚胺培南最敏感,对第二代、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有一定程度耐药,对第一代头孢菌素耐药严重,产ESBLs菌株阳性率较高,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株。2)临床分离奇异变形杆菌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qnrB菌株的阳性率较高,aac(6’)-Ib-Cr阳性率相对较低;阳性株对喹诺酮耐药率明显高于阴性株耐药率(P<0.05)。3)奇异变形杆菌产ESBLs菌株之间以及qnrB基因耐药菌株之间均可能存在克隆传播。奇异变形杆菌耐药基因qnrB与ESBLs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共同参与多重耐药机制,临床需要加强共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