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致衰模型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与海马炎症反应的关系以及电针通过调节炎症反应对POCD起到的干预效果。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1月龄)90只,随机分为成年组(A组,15只)和致衰模型组(75只)。其中,致衰模型组分为老年组(E组,15只),术后3天组(P3d组,15只),术后7天组(P7d组,15只),电针3天组(EA3d组,15只)和电针7天组(EA7d组,15只)五个亚组。A组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60mg/kg/d,42天),用于与致衰模型组相对照,其余五组均通过腹腔注射5%D-半乳糖(60mg/kg/d,42天)制备衰老模型。P组和EA组均行肝部分切除术,其中P3d组于术后24小时行Y迷宫,每日一次,持续3天;EA3d组于术后24小时给予电针干预后行Y迷宫,每日一次,持续3天,此两组于术后3天处死取材。P7d组于术后第5天开始行Y迷宫,每日一次,持续3天;EA7d组于术后24小时开始给予电针干预,至第5天开始先给予电针干预,后行Y迷宫,每日一次,持续3天,此两组于术后7天处死取材。A组和E组均于各自干预后24小时直接行Y迷宫,每日一次,持续3天,于3天后处死取材。观察指标(1)采用Y迷宫检测大鼠认知功能(正确次数和平均反应时间);(2)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β、IL-6、TNF-α水平;(3)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中CD200、CD200R及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含量。结果(1)Y迷宫检测大鼠认知功能。A组大鼠毛色洁白有光泽,反应迅速、动作敏捷、活动量大,E组较A组毛色暗淡偏黄无光泽,反应迟钝、活动量少,体重无明显差异,正确次数减少,平均反应时间延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3d组大鼠于术后1天开始出现较E组更为明显的反应迟缓现象,活动量明显减少,正确次数减少(P<0.01),平均反应时间延长(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7d组于术后1天开始出现反应迟钝现象,持续3天左右,随后症状逐渐好转,反应和活动量有所恢复,与E组相较,正确次数稍有所减少(P>0.05),平均反应时间延长(P>0.05),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A3d组相较P3d组动作灵活,活动量大,正确次数增多(P<0.01),平均反应时间缩短(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A7d组较P7d组反应速度和活动量无明显改善,正确次数稍有增多(P>0.05),平均反应时间缩短(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主要促炎细胞因子水平。E组较A组IL-1β、 IL-6、TNF-α水平升高,但无明显差异(P>0.05);P3d组较E组IL-1β、IL-6水平显著升高(P<0.01),TNF-α水平无明显升高(P>0.05);EA3d组较P3d组IL-1βIL-6水平显著降低(P<0.05),TNF-α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P7d组较E组和EA7d组较P7d组IL-1β、IL-6、TNF-α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3)免疫组化检测海马中Ⅰba-1、GFAP、CD200和CD200R的阳性细胞表达。E组较A组Iba-1、GFAP、CD200和CD200R阳性细胞数无明显差异(P>0.05);P3d组较E组Iba-1、GFAP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P<0.01),CD200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P<0.01),CD200R无明显变化(P>0.05);EA3d组较P3d组Ⅰba-1、GFAP(?)日性细胞数显著减少(P<0.01),CD200阳性细胞数显著增高(P<0.01),CD200R无明显变化(P>0.05);P7d组较E组和EA7d组较P7d组各项指标阳性细胞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术后外周血中促炎细胞因子含量上调并通过多种途径引发海马炎症反应,可能与致衰模型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有关。(2)术后海马中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增强和CD200调控小胶质细胞活化能力减弱可加重海马炎性反应。(3)电针可以通过抑制致衰模型大鼠术后外周血中促炎细胞因子影响海马炎症反应改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4)电针可以通过抑制海马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增强CD200调控小胶质细胞活化能力来抑制海马炎症反应,从而改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