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唯识观行”的研究——以《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为范围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wang39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主要是以印度大乘佛教中期,瑜伽行派之根本论典《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之「菩萨地」为范围,来探讨大乘唯识止观之理论基础与实际操作过程,并尝试提出「菩萨唯识观行」的概念雏型,作为瑜伽行派在改造凡夫思维结构时所提出的主张。而选择唯识止观的原因是因为在大乘八宗中,虽各有不同的实践系统,但一般多偏向于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尤其是以「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即通称之「小止观」)流传更广,对于大乘佛教其余系统的止观理论,通常较为忽略。故本文极希望在主流体系之外寻找其它立论空间。而《瑜伽师地论》中概念朴实,却又结构严谨的止观教学,循序「万法唯识」的框架建构起了极为特殊的修证体系,则如一块璞玉,终将为人所识。 然当前学术界对唯识止观的研究,多偏向于声闻乘的部分,菩萨乘则较少触及。而传统以来对菩萨思想的研究,多以六度四摄等菩萨行愿为主。殊不知菩萨利他活动之所以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其中止观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故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篇论文或可视为一「唯识止观」结合「菩萨行」的尝试性研究。其中,菩萨行是大乘佛教惯有的思想特质,而唯识止观则是瑜伽行派向来所宗的修行理念。尤其《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卷七十七非常完整的描述了大乘瑜伽止观的基本雏型,而这部分又恰巧是《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的全部内容,故本研究虽以《瑜伽师地论》为直接材料,然实际上还涵括了《解深密经》对大乘止观的论述。 除此之外,「菩萨地」「真实义品」所讨论的「离言自性」,乃唯识止观最终所依止的胜义真如;其论证之细密与架构之扎实,更为其它大乘经论所不及。瑜伽行派甚至奉此为圭泉,认为大乘修道者若不以此为归趣,终不得成就大乘境界。因此,「真实义品」「离言自性」所诊显之「圣智所行、圣智境界」,亦为本文探究之另一重点。 则依以上所陈述的内容,本论文主要进行的架构有: 第一章「绪论」: 检讨目前学术界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就其不足处提出本文研究动机,并依此动机铺设相关之篇章结构。同时,列举几位佛学大家对佛学研究所持之态度与方法,藉以明示本文之写作原则。 第二章「菩萨道思想总述」: 主要从南北传资料中,对菩萨道思想进行总体概述与总结。尤其拟对「菩提心」的特质予以详细分析,以藉此探究初修业者立足于菩萨道起点时,应该具备一个什么样的人格特质,才足以堪任「菩萨唯识观行」的修道加行。 第三「大乘经论中的菩萨止观」: 本章主要搜寻印度大乘佛学系统中,记载于各经论的止观内容,予以整理归纳,以便与尔后提出的「菩萨唯识观行」,能有一对比性的效果产生,并拟从对比中进一步寻找唯识止观与其它大乘止观间的内在联系。 第四章「《瑜伽师地论》的思想体系」: 本章首先将与造论者有关之种种推测作一梳理,再从该论与《大智度论》的造论因缘中,比对、突显出该论的特质所在,以此窥探《瑜伽师地论》的中心思想为何。同时,藉由论题之「瑜伽J、「师」与「地」,论述其主要结构及《瑜伽师地论》又名《十七地论》的原因所在。最后则对该论之版本、注疏及相关文献作一综合整理。 第五章「r菩萨地J之修行结构」: 本章主要对《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菩萨地」的修行框架予以明确界定。而所谓的「界定」,包括了在以「无上正等正觉」为明确目标的前提下,《瑜伽师地论》如何以其异于六度四摄及菩萨五十二阶位的表述方式,将「四重瑜伽」铺设成菩萨修道的次第与框架,并形成以「初瑜伽」为主轴的理论系统。文末,则以该论特有之「十三住」次第,与菩萨五十二阶位进行比较,藉以突显《瑜伽师地论》既能与传统理论结合,又能彰显其思想之特色所在。第六章r菩萨唯识观行之具体操作J: 在菩萨地修行框架整体建立以后,如何巩固其心,以便初修业者能循其次第,依序践履?此即涉及《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七(或《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中的止观教学。于此,本章分三部分说明:第一部分乃针对止观起修之前方便,明示以「十二分教」为依,以f大菩提愿」为住,才是菩萨行者修道之前应该具备的正见内容。第二部分主要对菩萨止观之所缘境进行分类与比较,特别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菩萨止观与声闻止观虽然基础理论一致,但一致中又有不一致处。因此,比对二者的异同,以便厘清其间的分野,乃大乘菩萨实修中应予留意的。第三部分主要针对障碍止观之障惑业进行说明,其中包括了r五系」、「五盖」和「五种散动」。 第七章「菩萨唯识观行之究竟所依」: 本章首先针对《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中之「四种真实」进行分述与评析,藉以突显「离言自性」之胜义真如为「菩萨唯识观行」的究竟所依。反之,若于此「离言自性」不能如实了知,不但无法进一步修习大乘止观,反而会在 「八分别」中滋长「三事」,制造更多的杂染。而通达「离言自性」的途径,必须修习「四寻思」与「四如实智」,同时辅以「五事」之基本认知与「三自性J的整体观照。 第八章「菩萨唯识观行的概念性总结」: 本章首先对第三章与第六章进行对比、整合,并再一次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磁敏感成像(SWI)序列在颅脑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4例颅脑外伤患者,行CT平扫、MRI常规序列及SWI序列检查,分析颅内外伤性病变SWI特点及SWI序列检出病变的敏感性。结
辽宁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聚集的重要地区,拥有着大量底蕴丰富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文明日新月异,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文化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中国越来越多地融入世界经济大舞台。追求卓越,已成为大型企业的远景目标,但目前,很多国内企业对人的管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尤
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各国的本土企业都将美国学者提出的内容激励理论作为永恒不变的真理在全球范围的各种文化环境中进行应用,然而这一切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遇到了很大的问题。
本文以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详细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构成及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文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托宾Q两种方法来衡量公司绩效,并对在这二种衡量方法
三腔二囊管是门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急救措施之一,其方法简便,实用,安全,有效。但如果操作和护理不当,会引起诸多不良反应甚至造成病人死亡。为减少不良
基于高校餐饮管理中整合PDCA的路径进行研究,以高校餐饮管理中运用PDCA的基础条件为依据,分析高校餐饮管理中整合PDCA的路径,内容包含:计划——创设PDCA执行方案、执行——监
随着电力变压器单台容量的增加,漏磁场及其在油箱和结构件中引起的杂散损耗明显增加。变压器结构件的复杂和不规则性导致杂散损耗在元件中分布很不均匀,这种不均匀会引起结构
《释氏六帖》是后周齐州开元寺高僧义楚编纂的一部仿效白居易《白氏六帖》体例的佛经类书,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佛学类书。文章从《释氏六帖》与《白氏六帖》的渊源关系入手,
东汉社会保障在具体实施内容上是散碎的,然总体上仍构成了板块性体系雏形。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第一部分论述了社会救助板块的主体内容。文章从应急型救助、常规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