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各种危机的逐渐凸现,大学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彰显。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的逐步推进,随着大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结构的不断变化,随着人们对大学本质、大学组织属性、大学职能,以及大学与社会关系等认识的不断深化,大学社会责任逐渐成为一个日益备受关注的话题。大学社会责任几乎成了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大学校长等的日常用语,许多学者也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进行诠释、言说。面对众说纷纭的大学社会责任,我们需要哲学的追问,需要理论的探讨。大学社会责任到底是什么?大学社会责任有无边界?大学社会责任的价值何在?如何认识大学社会责任与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关系?如何认识大学社会责任与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之间的关系?……等等,对这些基础问题进行尝试性的解读,是当前大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基于此,本研究选取了大学社会责任这个主题,大体遵循“历史嬗变——概念界定一—要素解读——特征分析”的整体思路,综合运用哲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探究,力图勾勒出其历史嬗变轨迹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整合性的大学社会责任概念,探讨了大学社会责任的核心构成要素,揭示了大学社会责任的主要特征。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点如下:一、大学社会责任是一个历史性概念,是一个开放性概念,是一个“份内之事”与“份外之事”有机统一的概念,是一个共性与个性和谐共存的概念,是一个同一与差异协同发展的概念。尽管大学社会责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内容,尽管大学在社会中的角色与职能不断变化,尽管大学与社会的关系错综复杂,但大学立足于知识生产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基本内容始终不会改变,大学与社会的契约关系始终存在。二、大学组织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大学社会责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在现代社会中,大学既是一般的社会组织,也是一种学术组织;既是一种伦理道德组织,也是一种利益相关方组织,同时还兼具有一定的经济组织和政治组织的功能。大学与社会是一种双向共生互动的关系。社会对大学约束作用的强弱,就是大学履行社会责任的自由度的大小。责任理解的多维度也为我们理解大学社会责任增添了许多难度。责任是由责任主体与“主体以外的其他”共同确定的,是自然责任与角色责任的有机统一,是理念与行动、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三、大学社会责任是大学存在的社会意义与方式,是大学对社会的期待与要求作出的反应,是从责任角度对大学与社会关系的整体描述,是大学与社会关系的集合体,是一个多维度、多功能、多层次的复合性概念。狭义的大学社会责任是指大学根据社会分工理论确定的角色定位而应对社会承担的角色责任。广义的大学社会责任是指大学通过透明和伦理方式,有效管理其活动对利益相关方、社会和环境所产生影响,实现大学、社会、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行为。四、大学社会责任的核心构成要素是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方、透明、伦理、参与和评估等。这六个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大学社会责任。整体上看,大学社会责任的目的和核心是可持续发展,即实现大学、社会、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对象是包括环境在内的利益相关方,基本要求是透明和伦理,根本方法和手段是参与和评估。五、大学社会责任的主要特征是学术性与社会性、理念性与实践性、同一性与差异性、有限性与无限性、适切性与超适切性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