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需求因素方面,现有文献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解释多在服务内部化和加工出口贸易的抑制作用,但没有文献对内部化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研究就是为填补这一空白,并试图将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成因的认识向前推进一步,加深对价格抑制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的理解。本文将工业及出口贸易规模扩张所带来的市场范围扩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归结为“规模效应”,提出一个“内部化—规模效应”的统一视角,实证分析内部化抑制效应与规模促进效应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综合影响。本文依据统计标准将工业企业按照经营性质分解为国有、私营和外资三类企业;基于国有企业计划经济的背景以及所有权激励机制缺乏的分析,其更大内部化生产性服务的行为倾向,可能导致国有企业在工业企业中的份额越大,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越低;而私营企业外部化生产性服务的行为倾向较为强烈,其规模份额的上升将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外资企业由于存在多种影响机制,其规模份额与生产性服务业比重的关系不易轻断。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在工业中的份额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均显著正相关,外资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关系比较复杂。国有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实证结果与预期结果不一致,这意味着内部化抑制效应不足以解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现象。经过重新审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本质,本文提出“内部化—规模效应—价格抑制”这一拓展的分析框架,通过实证分析,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根本原因在于国际产业链层面上我国生产性服务质量差、层次低造成的价格抑制,更准确是相对价格抑制,导致我国生产服务业发展滞后。文末对价格抑制的含义和作用机理作了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