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明清之际逐渐走向衰微的道教,在鸦片战争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受到了西方文明和现代科技的强烈冲击,在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几呈日薄西山之势。而其时,在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的上海,以陈撄宁,张竹铭、汪伯英、常遵先等为代表的近代爱国好道人士,通过对道教的改革和创新,试图通过振兴道教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续中华文化之根。他们借助当时发达的印刷出版技术之利,吸收其他宗教创办刊报的经验,开创性地创办了《扬善半月刊》和《仙道月报》两份刊物,刊报先后以“扬善”和“仙学”为主旨,成为当时宣传道教的唯一刊物。这两份刊物,不仅仅在当时成为联系国内好道爱国者的桥梁和纽带,成为中华道教文化研究的中心。它们的续道教文化、文脉之根的作用,在近现代道教史上都十分突出。论文拟通过对此两刊物创办背景、主要内容、当时影响及现在作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发掘其在道教文化发展中的承前启后,薪火相传,推陈出新的地位,并分析道教刊物在道教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后世道教刊物的影响。这对于在宗教信仰自由的今天,如何正确继承和发展道教,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都有一定借鉴意义。文章的绪论部分主要是目前国内外对这两份刊物的研究综述;文章的第一章是刊、报创办的背景分析。重点分析了明清以来道教文化衰落的原因,以及道教界人士救亡图存的努力,并分析了近代印刷出版业的兴盛对于宗教刊物发展的推助作用;文章的第二章重点介绍了近代第一本专门弘扬道教的刊物—《扬善半月刊》的创办、概貌以及刊风几次转变的原因,重点介绍了陈撄宁“仙学”的概况和实质;文章第三章介绍了《仙道月报》,作为《扬善半月刊》的继承与发展的产生背景,概貌;文章第四章是刊、报的影响,不仅分析了刊、报在当时的影响,更分析了在解放后,尤其是海外的影响,从而指出了刊、报不仅仅在当时起到了续中华之道教文脉、爱国好道者互通声气的桥梁和纽带、以及中华道教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的作用,而且在当代的影响依然绵延不绝,薪火相传,并泽播海外,成为中华道教史上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