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既是语际间交际行为又是跨文化交际行为。奈达(1982)认为“翻译,即译义”,译义是追求原语文本与译入语文本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翻译研究不仅对翻译作品的研究,而且也侧重对翻译过程的研究。翻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读者接受了怎么样的作品,接受的情况如何。尽管不存在什么完美的翻译,为使译入语读者获得同等的感受,译者应当努力做到原语与译入语文本的语用等效。语用等效意味着在两种语言间实现语用意义最大的转移。问题是译者如何正确获得原语文本语用意义并尽可能的体现在译入语文本中? 关联顺应模式是基于斯波伯和威尔逊关联理论和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上提出的,李占喜将关联顺应理模式应用于英语翻译研究,并提出了“关联—顺应研究路向”。这是一个跨文化,以译者为中心的理论范式。这一新范式对于译者思维有着强有力的解释力。它可以使我们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做出怎样的选择、采取怎样的翻译策略及原因。 《雷雨》是中国伟大剧作家曹禺先生的代表作,其英译本共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译者为姚莘农,另外一个则由王佐良和巴恩斯合译。戏剧翻译有着自己的特点,其丰富的人物对话展现了生动的人物性格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语用对等对于理解这些丰富的戏剧对话潜台词至关重要。为了达到语用对等,需考虑语言间及语言外因素,否则将会产生语用失误影响跨文化交际。本文研究《雷雨》两个英译本,将从词汇信息,逻辑信息和百科信息的认知环境中探讨语用等效的实现对于译者翻译策略、风格及作品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