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亲情歉疚心理探析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1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因子,浸润于炎黄子孙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以特殊的方式影响着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变革和发展。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亲情是促进他们学习、成才的动力之一。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形态日趋定型、心理发展逐渐成熟的关键阶段,亲情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何种影响,尤其是如何疏导大学生亲情意识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力量,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   我国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之后,学生实行缴费上大学,就业制度以“双向选择”为主,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使相对提高的学费成为困扰部分学生家庭的问题,就业前景的不确定性使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年龄发展阶段敏感的成人意识,使他们内心具有强烈的感恩父母、回报父母,争取经济独立,摆脱作为父母及家庭拖累的愿望。然而,相对较重的学费、生活负担,使他们清晰地体验到自己的大学教育给父母、家庭带来的拖累,给他们造成沉重的精神压力,而对就业前景的悲观预期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形成比较普遍的“亲情歉疚”心理。   本研究抽取郑州市1所高职院校和2所本科院校共300名学生为样本,就他们亲情歉疚心理现象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得了能够反映大学生亲情歉疚心理现象的基础数据。基于调查结果,本研究从现象入手对亲情歉疚概念和表现特征进行基本界定,作为立论的基础。进而着重分析了亲情歉疚心理形成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把握亲情歉疚心理形成的内因和外因是正确认识该现象的关键,也是研究该问题的起点。笔者认为,亲情歉疚心理既可以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因子,也可能会给他们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严重影响其健康发展。本研究从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和谐校园文化的营造和教育援助机制的完善及家庭教育等方面探讨了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感恩父母、回报父母这种健康、优秀的道德追求与克服困难、安心学业、健康成长的关系,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其他文献
“海选”不仅是一个反映社会现象的语言词汇,也是中国政治改革的催化剂,还是一个注解农民思想变迁的时代标签。本文以“海选”为关键词的主题研究,对“海选”作了尽可能全面的介绍和分析,通过“海选”的出现到发展至今的历史梳理,来展现农村政治生活的转变和发展的脉络以及社会发展对民主的渴求。本文首先指出了海选的研究意义,在文献综述之后对本文的核心概念进行了解释。然后,本文详细阐述了海选的产生、发展过程,并分析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治事业的进步,加上政府对反腐败工作的重视,我国政府机关的领导阶层借助权力腐败的空间越来越小,但确实也存在一些手执权柄的领导干部仍
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将扒窃行为入刑,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此既有对刑法规范文本本身的争议,更有司法实践中处理上的认识不一。特别是扒窃入刑已经4年多,期间虽然
创新是大学整体结构,包括观念、体制、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转化,尤以理念的正确引领为前提。以求真为核心特征的学术精神,为知而知的非功利学术价值观是经典大学与现代大学理念的共
“五四”精神在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的母体中产生,在西方进步的民主与科学精神的思潮中丰富,以其强烈的感召力影响着中国革命和社会运动的进程。“五四
90后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他们从出生开始各方面条件就比前几代人优越;另一方面,社会的变革使原有的价值体系受到了剧烈的冲击。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