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窃型盗窃罪的司法适用研究——基于2132个判决的实证分析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d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将扒窃行为入刑,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此既有对刑法规范文本本身的争议,更有司法实践中处理上的认识不一。特别是扒窃入刑已经4年多,期间虽然相继颁布施行的《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以及《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实施细则》先后对扒窃行为的司法适用予以了相应的完善,然而,扒窃型盗窃罪在司法适用中仍旧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行为类型判定不明确且竞合处断原则混乱”;“立法上将扒窃入刑是否意味着司法中对扒窃一律入罪”,以及“如何界定犯罪之扒窃与行政违法之扒窃”;“扒窃型盗窃案件的刑罚适用中存在刑罚适用不均衡以及量刑偏差”等等,都亟待研究解决,因此,在理论上仍然有进一步深入研究扒窃的必要。而且,只有对在实践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准确把握、化解争议,方可更好的惩治犯罪,保障人权,从而更好的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这也使得对扒窃进行深入研究更为迫切。本文拟对我国当前扒窃型盗窃罪的法律适用进行问题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言,以期能对有关的司法实务有所裨益,从而实现对扒窃型盗窃行为进行合理规制及对公民财产权益充分保护的目的。  全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扒窃型盗窃罪的适用现状考察。笔者在北大法宝数据库,以盗窃罪为检索项,搜集了2014年6月1日至2014年11月30日期间的2132起适用一审程序审理的扒窃类盗窃案件的判决。通过结合图表法、比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这些案件的类型、数额、对象、刑罚适用等进行了要素提取和逐一分析,总结了实践中影响扒窃构成犯罪的因素,归纳了实践中关于扒窃犯罪在定罪量刑方面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为下文基于调查数据支撑的问题分析奠定了事实基础。  第二章:扒窃型盗窃罪存在的问题探讨。笔者以上文的实证研究数据为依托,剖析了扒窃型盗窃罪在法律适用上存在的问题:(一)行为类型判定不明确且竞合处断原则混乱;(二)犯罪之扒窃与行政违法之扒窃界限不明;(三)刑罚适用不均衡和存在量刑偏差。同时针对这些问题阐明现存的理论争议,为下文基于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扒窃型盗窃罪司法适用厘正明确了重点研究的对象。  第三章:扒窃型盗窃罪的司法适用厘正。以实证研究数据为依托,本章主要是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予以进一步的司法适用厘正,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言:(一)明确盗窃行为类型竞合的处断原则;(二)明确犯罪之扒窃与行政违法之扒窃的界限;(三)推进扒窃型盗窃案件刑罚适用的均衡性以及量刑公正。
其他文献
台湾地区于2003年大幅修正“刑事诉讼法”,确立了改良当事人主义的诉讼制度,而为发挥改良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效果,使得刑事案件一审成为坚定的事实审,刑事准备程序就成为不可或
有组织犯罪作为当今世界公认的一种最高形态的犯罪,已经严重威胁世界民主文明化的进程,是国际上普遍关注的一个严峻的社会现象,也是各国刑法严厉打击的对象。我国《刑法》针对有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因违约行为致相对方严重的精神损害时,受害方可以提起违约之诉,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一种违约救济方式。传统民法理论在损害赔偿问题上一般认为,精神损害赔偿
学位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
“海选”不仅是一个反映社会现象的语言词汇,也是中国政治改革的催化剂,还是一个注解农民思想变迁的时代标签。本文以“海选”为关键词的主题研究,对“海选”作了尽可能全面的介绍和分析,通过“海选”的出现到发展至今的历史梳理,来展现农村政治生活的转变和发展的脉络以及社会发展对民主的渴求。本文首先指出了海选的研究意义,在文献综述之后对本文的核心概念进行了解释。然后,本文详细阐述了海选的产生、发展过程,并分析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治事业的进步,加上政府对反腐败工作的重视,我国政府机关的领导阶层借助权力腐败的空间越来越小,但确实也存在一些手执权柄的领导干部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