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现象”成因及影响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uatao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寨现象”意味着:在某个行业,品牌产品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大批“无品牌产品”涌入市场。对山寨现象的探寻能够加深人们对“市场进入”这一产业经济学传统课题的理解,亦能为转型中的中国企业提供某种启示。本文认为:作为一种产业现象,山寨现象的成因,可以从“生产者”与“消费者”两个不同的视角加以分析。从生产者的角度看,山寨厂商规模小,技术实力弱,它们只能进行简单的组装。就此而言,山寨现象发生的基本前提即是:下游企业能够从市场上购买到组装商品所须的全部中间品。此外,中间产品的组装过程不能太复杂。为此,本文回顾了近百年来产业组织发展变迁的历程,结论是:产业组织的垂直解体与模块化生产方式的普及是山寨厂商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而中间产品“整合”进一步改善了山寨企业的生存环境。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品牌”是商品质量的保证,山寨产品是“无品牌产品”,用户有理由怀疑其质量状况。若无质量担保,理性的消费者不会接受山寨产品。对此,本文的观点是:在一定条件下,上游企业可以实施“要素品牌”战略(Ingredient Branding),推动中间产品“品牌化”,此时,消费者可以藉由中间产品,评估山寨产品的质量。这意味着:在购买决策时,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判断不再完全依赖商品自身的品牌,从而为山寨厂商提供了市场进入的机会。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山寨产品那里,中间产品的品牌取代了最终产品的品牌,为消费者提供了商品质量的保证。正是中间产品“品牌化”推动了最终产品“山寨化”。通过构建一个带中间品的动态博弈模型,本文论证了这一观点,分析了中间产品“品牌化”的条件及其对山寨现象的支撑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对生产网络内的上游企业来说,要素品牌具有外部经济性,只有当中间产品集成度较高时,上游企业才愿意实施这一战略。中间产品集成度越高,要素品牌的实施力度越大。这意味着:假如某种商品由大量细碎的、相互独立的元器件组成,强烈的“搭便车效应”将阻碍上游企业实施要素品牌战略,导致山寨产品的质量预期较差,无法被市场所接受。此时,如果对中间产品进行“整合”,山寨产品的质量预期将可能提升,在一定条件下,这将引发行业“山寨化”。山寨现象加剧了市场竞争,削弱了正规厂商的市场势力,改变了上、下游企业的力量对比,使产业利润向价值链上游方向转移。山寨产品的竞争压力迫使品牌产品降低价格,从而改善了相关用户的福利水平。不仅如此,面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正规厂商可能加大研发力度,加速新产品开发的节奏与速度,从而使消费者能够提前享受到功能更多、品质更好的商品。另一方面,山寨产品的盛行可能导致某些伪劣产品混入市场,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山寨厂商往往售后服务不佳,这对市场经济秩序可能构成危害。此外,如果山寨产品过度泛滥,将导致某些领域陷入恶性竞争状态,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山寨产品由标准化的组件装配而成,同质性较高。山寨模式下的企业往往设计、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此外,山寨厂商回避了“品牌建设”这个关键主题,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基于上述分析,对于山寨模式,政府既不应一味打压,又不宜完全任其野蛮生长,而是应扬长避短、合理疏导,鼓励山寨厂商向正规企业转型。
其他文献
林超民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和历史学专家方国瑜教授和江应梁教授培养出来的第一位中国民族史博士 ,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本文以其进入云南大学历史系学习至今的大概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使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日益增加,生活垃圾带来的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因此生活垃圾的合理处置已成为当务之急。垃圾焚烧因减容化大,能量利用
为达到教学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在分析高校排课需求及目前排课系统现状的基础上,基于FP-Growth关联规则算法,设计和实现基于C/S模式的高校自动排课系统。该系统实现课表的自动
南海问题起于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同东南亚一些国家发生的关于岛屿主权与海洋划界的争端。冷战结束后,南海问题愈演愈烈,将战略目光转移到亚太地区的美国开始积极介入进来;奥巴马
<正>第28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04年8月13日到8月29日在希腊雅典举行,应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要求,技术制作中心录制二部在相继承担了广州九运会、釜山亚运会的虚拟演播室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伴发抑郁障碍的合理治疗方案,提高围绝经期妇女身心健康的水平。方法:选择围绝经期抑郁障碍患者125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用黛力新联合性激素治疗(H
为了适应我国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施用于我国英语教学的教学法不断的进行着深化改革。目前,在中国英语教学法的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自省和自主研发的阶段。人们清
互联网金融时代已经到来,银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国家战略层面正大力推进金融行业的服务升级,传统的存贷款盈利模式带来的效益已经渐行渐少,银行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
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承包企业将业务触角延伸到了海外市场,实现了海外业务的跨越式发展。然而,在实现国际业务快速增长的同时,部分企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