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施蔬菜栽培特殊的生态环境和超量、滥施化肥的现象导致了设施内土壤次生盐渍化、养分失衡、土壤环境恶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蔬菜的质量和品质,已成为制约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黄瓜种植过程中,氮肥的不合理施用的问题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对如何合理地使用肥料,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本文首先以黄瓜枯萎病病原菌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氮素形态配比(本研究涉及N1(NH4+-N:NO3--N为10:0)、N2(NH4+-N:NO3--N为7:3)、N3(NH4+-N:NO3--N为5:5)、N4(NH4+-N:NO3--N为3:7)共4个氮肥配比处理,以施入同体积清水为对照)对黄瓜枯萎病病原菌孢子萌发、产孢量及菌丝长度的影响。然后研究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黄瓜幼苗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数量、土壤酶活性及对发病率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黄瓜枯萎病病原菌生长发育及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试图探索出合理的氮素配比,为制定合理的施肥制度,创造良好的设施土壤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铵态氮比硝态氮为10:0、5:5配比时黄瓜枯萎病病原菌的孢子萌发率显著最低;铵态氮比硝态氮为10:0、5:5、3:7配比时病原菌产孢量显著最低;黄瓜枯萎病病原菌菌落直径在培养2-5d时铵态氮比硝态氮为10:0、5:5配比下菌落直径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第6d时铵态氮比硝态氮为5:5配比菌落直径显著高于铵态氮比硝态氮为10:0。2.铵态氮比硝态氮为5:5、3:7配比时,黄瓜幼苗枯萎病发病率最低分别为31.67%、38.33%,病情指数分别为14.17%、17.92%,有效的抑制了黄瓜枯萎病的发病率,降低了病害指数。3.不同形态的氮素配比均促进了黄瓜幼苗的生长,并提高了黄瓜根区土壤脲酶、中性磷酸酶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性。并提高了黄瓜根区土壤脲酶、中性磷酸酶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分苗后第21、28d时铵态氮比硝态氮为10:0、7:3配比的脲酶活性最高;铵态氮比硝态氮为7:3配比在分苗后第14、21d时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最高,在分苗后第28d时铵态氮比硝态氮为10:0、7:3、5:5配比的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最高;黄瓜根区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三个取样时期均显著低于对照,其中以铵态氮比硝态氮为10:0配比活性最低;铵态氮比硝态氮为7:3、5:5、3:7配比在黄瓜分苗后第21、28时根区土壤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其中以5:5配比活性最高,3:7配比次之。4.黄瓜幼苗分苗后第21、28d时,铵态氮比硝态氮为5:5、3:7配比的黄瓜根区土壤微生物总数较高,28d时,铵态氮比硝态氮为5:5、3:7配比的黄瓜根区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显著高于10:0和对照,而5:5配比的黄瓜根区土壤真菌数量最低,并显著低于其它各处理及对照。5.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处理下,未接种黄瓜枯萎病病原菌的黄瓜根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在第14、21d时,铵态氮比硝态氮为7:3处理下黄瓜根区细菌群落结构条带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大,第28d时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接菌后第14d时,铵态氮比硝态氮为3:7处理的黄瓜根区细菌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显著最大,第21d时仍显著最大,但与铵态氮比硝态氮为5:5处理差异不显著,第28d时铵态氮比硝态氮为3:7处理的黄瓜根区群落结构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低,其他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铵态氮比硝态氮为5:5处理下,未接种病原菌的黄瓜根区土壤真菌菌落结构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14、28d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接菌后在28d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上所述:不同氮素形态配比改变了黄瓜根区土壤生态环境,铵态氮比硝态氮为5:5、3:7配比使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多样性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土壤生态环境,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丰富度,促进了黄瓜幼苗的生长,降低了黄瓜枯萎病病害的发生,其中铵态氮比硝态氮为5:5配比更为适合设施黄瓜生产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