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旱地小麦是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我国小麦的总体生产状况,同时也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方面。同一小麦品种在不同地域表现出产量和品质不同。为了探讨不同地域旱地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变异规律,为旱地冬小麦优质栽培、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多点试验法,于2015-2016年度选用3个旱地冬小麦品种(普冰151、普冰9946和晋麦47)在11个地域种植,每个地域均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重复3次,通过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测定,研究了3个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在不同地域间的变异规律,旨在为旱地小麦品种选择适宜的种植区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地域、品种及其互作对千粒重、穗粒数和产量均产生极显著影响,但千粒重主要受基因型的控制,其品种间均方差是地域间均方差的5.6倍,而穗粒数和产量的地域间差异大于品种间差异,其地域间均方差分别是品种间均方差的2.1倍和3.9倍。2.小麦品质特性同时受地域和基因型的影响,但籽粒硬度、出粉率、白度和灰分的品种间差异大于地域间差异,容重的地域间差异大于基因型差异。变异系数从大到小排序为:灰分(9.53%)﹥籽粒硬度(6.81%)﹥出粉率(3.47%)﹥白度(2.35%)﹥容重(2.26%);直链淀粉受基因型影响大于地域的影响,而蛋白含量、湿面筋、沉降值、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则表现为地域作用大于基因型作用,变异系数从大到小排序为:沉降值(20.93%)﹥湿面筋含量(18.98%)﹥支链淀粉(18.64%)﹥蛋白含量(14.46%)﹥总淀粉(9.42%)﹥直链淀粉(6.77%);粉质特性主要受基因型控制,表现为品种﹥地域﹥品种×地域(G×E),不同指标变异系数从大到小排序为:形成时间(21.63%)﹥稳定时间(17.27%)﹥C2(10.72%)﹥吸水率(5.64%);峰值粘度主要由基因型控制,其他糊化指标则受地域作用较大。变异系数从大到小排序为:稀懈值(74.91%)﹥回生值(32.34%)﹥最终粘度(26.28%)﹥低谷粘度(24.85%)﹥峰值粘度(11.80%)。3.产量与沉降值呈极显著负相关(r=-0.347**),与支链淀粉和总淀粉(r=0.368**,r=0.387**)呈显著正相关;蛋白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均与吸水率和形成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C2、峰值粘度、低谷粘度和最终粘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沉降值与湿面筋含量、蛋白含量、吸水率和形成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549**,0.551**,0.364*,0.401*,与支链淀粉含量和总淀粉含量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406*,-0.419*;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均与淀粉糊化特性(除稀懈值外)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4.就产量而言,普冰151的适宜地域包括洛阳、蒲城和崆峒区,普冰9946的适宜地域为崆峒区、永寿和杨凌,晋麦47的适宜地域为灵台、永寿和彬县。就蛋白品质而言,普冰151和普冰9946的适宜地域均为三门峡,晋麦47的适宜地域包括三门峡和合阳。就产量与品质综合来看,普冰151的适宜地域为杨凌和灵台,普冰9946的适宜地域为蒲城、彬县和合阳,晋麦47的适宜地域为澄城和蒲城。